首批派駐干部抵達山東后留影,攝于1938年5月。
七七事變后不到半年,山東抗日武裝起義風起云涌。在延安的中共中央聽取山東省委意見,于1938年分別派去三批干部支援。楊國夫列為首批,被派到清河地區(qū),首要任務是對本區(qū)內(nèi)兩支起義武裝進行整編。
山東烽火燎原
選派干部支援
1937年12月,正在陜北紅4師12團擔任團長的楊國夫,突然接到回延安抗大參加培訓的命令。此時距盧溝橋事變不到半年,抗日形勢不容樂觀。日本侵略軍占領平津,沿津浦路南下,而鎮(zhèn)守山東的韓復榘為保存實力,率十萬大軍后撤,山東淪入敵手。但山東的共產(chǎn)黨人接二連三發(fā)動了冀魯邊、天福山、黑鐵山、魯東、徂徠山、泰西、湖西、魯南等武裝起義,一支支抗日隊伍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。
黨中央聽取山東省委匯報,并應省委要求,馬上決策派干部到山東支援,開展敵后斗爭。1938年,分別派去三批干部。
楊國夫在首批中,這批人數(shù)最少,共50多名,后兩批都200人以上。組成人員系延安抗大、陜北公學學員、紅軍干部及一部分白區(qū)工作的同志。
楊國夫既是紅軍團長,也是抗大學員。他原名楊國富,來自安徽霍邱縣農(nóng)村,自幼父母雙亡,與祖母、弟妹相依為命。祖母為減少一張吃飯的嘴,將他送于叔父家。叔父也同樣貧困,楊國夫放過牛,種過地,干過油坊里的幫工,一天學都上不起,自己的名字到了紅軍隊伍才會寫。
1925年,國民黨新編第二師在他家鄉(xiāng)掛旗招兵,20歲的楊國夫抱著混口飯吃的目的參軍。在國民黨的隊伍里,他經(jīng)常受長官、老兵打罵。轉年4月,他乘部隊調動之機,開小差逃回家,在六安縣麻埠鎮(zhèn)上的一個地主家打工。在這里認識了一王姓男子,后來知道是共產(chǎn)黨員,楊國夫被介紹參加了地下革命活動,給麻埠區(qū)委當秘密交通員,并加入共青團。
1929年1月,紅31師第二大隊攻打霍邱縣洪家集,楊國夫參加紅軍,不久入黨,此后成為紅軍干部。但他職務多有起落,曾由團長改任連長,還做過警衛(wèi)連連長??梢哉f,他對黨赤膽忠心,服從大局,不計個人官職高低由來已久。
援魯干部大隊出發(fā)前,毛澤東、劉少奇、任弼時前來接見送行。毛澤東在講話中交底:“在山東,我們要開辟以抱崮山為中心的魯南根據(jù)地,以沂蒙山為中心的魯中根據(jù)地,以淄川、博山為中心的根據(jù)地,逐漸向北發(fā)展,以及膠東根據(jù)地……”
劉少奇強調補充:“毛主席說的這些根據(jù)地,沂蒙山區(qū)是最中心,魯北、清河平原地區(qū)能不能站住腳,還要靠實踐來檢驗,必要時退回山區(qū)休整。”
楊國夫當時聽了,深感責任重大和光榮,但不知道到山東后省委讓他到山區(qū)還是平原,對劉少奇的補充講話沒有特別在意。
分到清河西部 整編起義武裝
由延安到山東,須經(jīng)陜西、山西、河南、河北幾個省,行程數(shù)千里,楊國夫他們在新任山東省委書記郭洪濤帶領下,歷時兩個月,經(jīng)過許多艱難曲折,于1938年5月16日,到達泰安縣東南的南尚莊。
接著,毛澤東從延安發(fā)來迫在眉睫的指示,山東抗日隊伍組建支隊,恢復使用八路軍番號,不能讓國民黨投降派控制。
5月21日,省委在南尚莊召開會議,將延安來的干部悉數(shù)派往有起義武裝的地方,組建八路軍抗日游擊支隊。
楊國夫與霍士廉、鮑輝被派往魯北清河平原。這一派,楊國夫的抗戰(zhàn)生涯就定在清河了(后鮑輝犧牲,霍士廉上調)。
當時清河平原抗日武裝以同于1937年12月起義的“兩馬”最為矚目——馬耀南為司令的黑鐵山起義武裝、馬保三為司令的壽光牛頭鎮(zhèn)起義武裝。此次改編,將分別成立“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三支隊和第八支隊”。還有李人鳳的“臨淄青年學生抗日志愿軍訓團”,以及鹿省三在濰縣北部發(fā)動的起義武裝,都須編進兩個支隊。
這時楊國夫還沒踏上濰坊的土地,他負責清河西的馬耀南、李人鳳的部隊整編,東面濰坊地界是一起從延安來的韓明柱負責。楊國夫、韓明柱都將以支隊副司令身份前去推動改編。
楊國夫、霍士廉、鮑輝從博山佛村跨過膠濟鐵路進入清河,與清河特委負責人金明接上頭,聽他介紹了馬耀南、李人鳳的情況。這時改編面臨著新問題,原來逃之夭夭的國民黨也在往回派人企圖控制他們。另外清河地區(qū)國民黨頑固派與地方豪紳勢力大,紛紛以抗日為名,乘機拉隊伍。
楊國夫與馬耀南見面后,馬耀南從挎包里找出一張紙,是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沈鴻烈的信。楊國夫看到,沈鴻烈委任馬耀南“魯北行署游擊縱隊司令”。
楊國夫看完信交還馬耀南,被他當場撕碎扔了。他說:“沈鴻烈見我拉起了二十多個中隊,兩千多支槍,想把隊伍抓在手,他打錯算盤了!”
馬耀南一心跟共產(chǎn)黨走,整編較為順利。只有他手下的原第三支隊隊長高竹君、第四支隊隊長張景南態(tài)度不同(后來他們拉著隊伍叛逃)。張景南說:“八路軍也受國民黨領導,為什么要用八路軍的番號呢。八路軍防地在延安,這么遠,在山東用八路軍番號,就是孤軍突出,得不到及時接濟,我覺得不好。”
楊國夫反駁,八路軍番號是國民黨給的,但是作戰(zhàn)獨立自主?,F(xiàn)在八路軍抗戰(zhàn)深得民心,抗日不跟著真正的隊伍,難道要跟不戰(zhàn)而逃的隊伍嗎?
經(jīng)過堅決斗爭,6月16日,三支隊正式納入八路軍麾下。馬耀南任司令員,霍士廉任政委,楊國夫任副司令員,鮑輝任政治部主任。
按預定計劃,霍士廉、楊國夫7月初又來到長山九區(qū)衛(wèi)固鎮(zhèn),將李人鳳的武裝改編為第三支隊第十團,李人鳳為團長。爾后返回三支隊總部。
迎接八支隊 楊國夫首進濰坊
不久,第八支隊在司令員馬保三、副司令員韓明柱帶領下,奉命離開壽光南下魯中。楊國夫、霍士廉為迎接八支隊,進臨淄進行掩護呼應。
1938年10月,日軍第七師團對臨淄掃蕩,南下魯中的八支隊路經(jīng)長山孟家村,被掃蕩的敵人包圍,副司令員韓明柱壯烈犧牲。突圍開進沂蒙山后,楊國夫立即來到壽光,將八支隊所有留下的部隊收攏編入“壽光獨立團”,歸屬他的第三支隊。他建議馬耀南在益(都)壽(光)臨(淄)廣(饒)四縣建立一個邊區(qū)大隊,專門策應壽光獨立團在清(河)東地區(qū)的斗爭。
這時候,省委將淄河長秋一帶山區(qū)劃為清河八路軍休整的后方。清河區(qū)的八路軍在鐵路以北的平原活動,不是我軍擅長,如果環(huán)境惡化,就撤到這里,相當于有個救命的地方,有個緩沖基地。
責任編輯:邢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