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北齊朱岱林墓志銘》。
壽光市博物館藏《朱岱林墓志》清拓本(節(jié)選)。
壽光市博物館收藏的“魏碑”尤以北齊朱岱林墓志名氣最大,其書法被譽為“上宗魏晉,下開隋唐”。康有為《廣藝舟雙楫》將其列為“逸品上”。該墓志明末出土于壽光田柳莊,初被田柳莊關(guān)帝廟充作香案,清雍正三年(1725),被邑人王化洽發(fā)現(xiàn),拓數(shù)紙攜入京,經(jīng)名家鑒賞,推崇備至,名揚天下。
“綠呢小轎”霧中行
村民取土挖出石轎
朱岱林(477—531),字君山,樂陵濕沃(今壽光)人,仕于北魏,曾任彭城王主簿。朱岱林墓志刻于北齊武平二年(571),朱岱林四子朱敬修撰文,其侄朱敬范撰銘。朱岱林墓志文正書40行,每行34字。
關(guān)于該墓志的出土,在田柳莊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。明朝末年,壽光城北15公里的田柳莊,一天早上,薄霧彌漫。一個農(nóng)民在上西坡干活的路上,突然發(fā)現(xiàn)朱家墳地以西的土臺上,有一乘綠呢子小轎在薄霧中顫顫悠悠,時隱時現(xiàn)。農(nóng)民以為看花了眼,用衣袖擦了擦眼睛,定睛再看,轎子還在。不一會,又不見了。農(nóng)民回家后把所見告訴了莊里人,人們都以為他開玩笑,看走了眼。他心里雖不服氣,卻也沒辦法證實。
不久后的一天,天空下著細雨,又有一位農(nóng)民在同一地界上發(fā)現(xiàn)了同樣的綠呢子小轎,在細雨中顫動,不一會兒又消失得無影無蹤。再以后,看見的人多了,有時幾個人同時看到,這事就在全莊傳開了。人們議論紛紛,多數(shù)人認為那地方可能埋有寶物。有人用鐵锨去挖寶,因小轎出現(xiàn)的地方是一個土臺,那人挖得不夠深,因而一無所獲。
后來,出現(xiàn)小轎的地方被村里當作取土場,土臺日漸消失。有一戶人家蓋屋,用牲口拉大車到那塊地里取土。在裝第三車時,一個人的鐵锨剛插下去,只聽得“咔嚓”一聲,碰到了一個硬東西。人們驚喜,以為挖到了寶,于是幾個人連忙一齊開挖,不多時,一個長方形的石頭“轎頂”露了出來,再繼續(xù)挖,又出現(xiàn)了四塊青石組成的“轎壁”。他們很好奇,合力抬下“轎頂”,看見里面有一塊刻著密密麻麻小字的長方形石碑。他們不識字,用大車把石碑和“石轎”運到了莊里的關(guān)帝廟。村民把石碑作了廟里的供桌面,用帶著欽口的“轎壁”和“轎底”在廟前壘了化灰池。
雍正三年(1725),壽光營里人王化洽(乾隆元年舉人)到田柳莊走親戚,游逛到村里的關(guān)帝廟。一進廟堂,發(fā)現(xiàn)石供桌寶光閃爍。他急忙靠前,搬掉鐵香爐,擦拭石供桌,發(fā)現(xiàn)這塊被當作供桌多年的石頭,竟是“朱君山墓志”。其書法別具一格,雖是楷書,卻參以篆隸筆意,點畫神采飛揚。他摩挲賞玩良久,舍不得離去?;丶液?,他立即叫人幫忙拓得幾張拓片,并拿給同道看,人們都說,此碑書法“上宗魏晉,下開隋唐”。王化洽將拓片制成碑帖,并題跋講述了自己發(fā)現(xiàn)、拓印墓志的經(jīng)過。此后,村人把這塊碑鑲嵌在廟內(nèi)的神龕里,并交代護廟道士好好看管。
碑角為證官司打贏 被盜墓志失而復(fù)得
墓志名氣越大,垂涎之人也越多。光緒丁亥年(1887)春某夜,幾個濰縣人盜走了墓志。他們慌亂失手,搬運時碰掉了墓志左下角,當時沒人注意,日后再來尋找,卻不見下落。
據(jù)說,那天有一名村民起五更辦事,在關(guān)帝廟門前拾到此碑角,并收拾到廟門上方的龕內(nèi),而這件事情連護廟道士也不知情。天亮后,村人發(fā)現(xiàn)墓志丟失,多方尋找未果。
濰縣人得到墓志后,將其賣給了古董商,古董商拓帖出售,據(jù)說在京城一本能賣到十兩白銀。
一年后,一個叫蔡石的壽光人發(fā)現(xiàn)了墓志的線索,一紙狀書告之縣衙,縣令吳邦治立即給濰縣發(fā)移文(不相統(tǒng)屬的官署間的公文)。但濰縣人卻說是從田柳莊廟里買的,此時護廟道士已經(jīng)去世。因無證人,各說各有理,一時陷入僵局。田柳人從濰縣人的拓片上得知,墓志左下角殘缺,忽然想起拾起的碑角,于是從廟院門上方龕內(nèi)取出碑角。與原碑一對,嚴絲合縫,石和字完全吻合,石頭官司打贏。沒過幾日,墓志就被運回壽光。但因多次拓印,字口已遭嚴重破壞。
吳邦治也是好古之人,想把墓志留在縣署,好好保護起來,但是考慮到與縣志記載不符,加之田柳莊村民堅持要回,于是仍放置原處并四面鑲嵌。
光緒十四年(1888)仲春,村人刻《記朱公墓志石始末》石碑,記載了墓志石的發(fā)現(xiàn)和被盜情況。據(jù)田柳莊村民講,墓志后來放在村民田同仁家保存,兵荒馬亂之年埋在地下。1945年,在學校老師和學生的要求下,田柳村挖出了石碑,有不少學生拓過拓片,老師還把拓片在學校張掛起來,要求學生臨摹。20世紀80年代,壽光縣博物館到田柳莊征集文物,朱岱林墓志始存于壽光市博物館。
書法別具一格 屬精品受重視
此志是北朝墓志中的精品,頗受后世學者重視。清王鳴盛《蛾術(shù)編》、翁方綱《復(fù)初齋文集》、畢沅《山左金石志》、羅振玉《丙寅稿》等均予著錄。
翁方綱跋云:“是碑隸、楷雖非極工,然其發(fā)波已開歐、褚之先。”包世臣稱《朱君山碑》“用筆尤宕逸,字勢正方整齊而具變態(tài),其行畫特多偏曲,骨血峻秀,蓋得于秦篆。”康有為在《廣藝舟雙楫》中將此志列為“逸品上”,稱其“古質(zhì)奇趣,新體異態(tài),乘時獨出,變化生新,承魏開唐,獨標俊異,真可出魏碑之外,建標千古者也。”又謂:“齊之佳者,奇逸莫如《朱君山》”“如白云出岫,舒卷窈窕”。梁啟超跋云:“北碑易傷鈍滯,此獨雄秀,飛動如饑鷹將擊側(cè)翅作勢。”又稱此碑與北齊劉忻墓志為“齊碑二杰”。
歐陽中石主編《楷書教程》一書分析:“在北朝書法中別具一格,雖然為楷書,但是又參以篆隸筆意,筆畫中沒有波挑之勢。于古樸中含剛健之姿。從中可以窺見楷書由隸書嬗變的蹤跡。筆畫粗細變化較大,運筆較隨意輕松飛動,天真爛漫,沒有后世唐人書寫時的矜持和規(guī)范,但是結(jié)構(gòu)傾向方正,略有長形。有特色的主要是斜向筆畫的傾斜度特大,捺筆特重而長,形成特殊主筆。后世學習此碑并受其影響的人不少,如現(xiàn)代的徐悲鴻就是例子。”
朱岱林墓志原石已漫漶不可讀,幸藏有清拓本。該拓本是田柳莊征集而來,從字口分析,應(yīng)為乾隆拓本。
責任編輯:邢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