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當前位置:濰坊新聞網(wǎng) > 史海鉤沉
來源:濰坊新聞網(wǎng) 發(fā)布時間:2024-07-12 10:09:48
歷史之謎的解碼圣地——摘藥山
◎劉錫田 文/圖
有一個寂寥無名的偏隅之地,卻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發(fā)生過諸多風云激蕩的事件,就此可能蘊藏了若干歷史之謎的密碼、謎底,并與影響了整個中國歷史的“大咖”思想家老子、孔子結(jié)下了深厚淵源。這就是摘藥山!
老子文化廣場
摘藥山,是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(fā)生地。摘藥山,海拔495米,位于山東省安丘市西南(沂蒙山區(qū)北部邊緣)。就是這么一個偏遠之地,其方圓十幾公里的范圍內(nèi)曾發(fā)生過許多著名的歷史事件,鋪墊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蘊。最早是在春秋時期,公元前686年齊國發(fā)生內(nèi)亂,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爭奪王位,管仲在摘藥山南麓的莒道(今安丘與沂水交界處)射殺公子小白,公子小白裝死騙過管仲,急速回到齊國,順利登上君位,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。公子糾敗退被殺,其師傅召忽為盡人臣禮義,自殺而亡。召忽墓現(xiàn)在召忽村(此前為召忽鎮(zhèn),為紀念召忽命名),至今封土完好。由此事件推知,摘藥山是古代齊、魯兩國邊陲要塞,齊長城經(jīng)摘藥山綿延而去。山頂有齊長城遺址,設有東門、西門兩道關口,以及烽火臺、瞭望口、滾雷石、駐軍營盤等。在齊桓公帶領齊國走向強盛大約100年后,一個來自齊國的青年才俊、原籍諸城的公冶長,選擇離摘藥山幾公里的城頂山之陽開辦書院,潛心研讀,這就是現(xiàn)在的公冶長書院。公冶長是孔子女婿、弟子,七十二賢之一(排位二十)。公冶長書院遺址有兩棵銀杏樹,相傳是孔子親手所種。這兩棵銀杏樹間隔五米,枝葉交錯、鋪天蓋地。到東晉時,大將劉裕帶領大軍平定南燕國,軍隊當時即駐扎于摘藥山附近的留山(也稱“劉山”)。
摘藥山頂寺廟遺址
相傳唐代名將郭子儀征剿叛賊安祿山時,在此安營扎寨。當年白蓮教首領唐賽兒的一支隊伍曾在此山駐扎。洪秀全主力部隊攻打天津時,也曾在此歇馬。到清代道光九年(1829年),摘藥山東麓的庵上村,建成庵上石坊,以完美的造型設計和卓絕的雕刻技藝聞名天下,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到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1943年2月,在摘藥山北麓發(fā)生過著名的城頂山戰(zhàn)役,在山東抗戰(zhàn)史上規(guī)模僅次于臺兒莊戰(zhàn)役。電影《安丘兒女》描述的就是這場戰(zhàn)役。解放戰(zhàn)爭時期,摘藥山一帶為華東野戰(zhàn)軍重要的后方基地。
摘藥山是文化之山。其重要的資源是山頂?shù)默F(xiàn)存寺廟建筑群落。傳說春秋時期道家創(chuàng)始人李耳(老子)曾在此采藥、煉丹,故名“摘藥山”,又名“老子爺山”。因山上長滿柘樹,又名“柘山”,這也是柘山鎮(zhèn)名字的由來。山頂原有古建筑群和歷代碑碣,主要建筑物有:供奉老子的“老子廟”(太清宮)、玉皇殿(金闕云宮)、碧霞祠(天仙圣母宮)、十王殿、千手觀音菩薩廟、三官廟、仙家廟、太平閣、老君臺、觀日臺、望海亭等。從玉皇殿和殘存碑文“玉皇閣碑記”考證,建筑時間應在明代中期。其建筑藝術風格,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。所有建筑物均是石頭結(jié)構(gòu),石墻、石門、石窗,頂部為石頭發(fā)碹。山頂面積約2000平方米,周邊砌有石頭圍墻。主體建筑材料來源于山頂西南方的山半腰200米處。有紫竹花石、玄武石、石灰石等。傳說在建設山頂寺廟時,需要人工背負石料到山頂,問:“能背到山頂嗎?”回答“能”的,身輕如飛;回答“不能”的,立即癱倒在地。這是一個神仙賦能的故事,也是民間將老子神仙化的期望。現(xiàn)除玉皇殿、圣母殿、太平閣較有輪廓外,其余大部分建筑物僅存遺址。建筑雖已廢棄,但主建筑玉皇殿山門等遺跡尚存,是安丘保留最為完整的古代道觀。玉皇殿為正殿,全部用塊石砌筑,拱頂結(jié)構(gòu),上下兩層,一門兩窗,圓拱式門口,門上石匾四字“金闕云宮”。閣之上層奉祀老子,下層供奉玉皇大帝。在古今寺廟建筑史上,這種風格極為稀有和罕見。道是“先有老子,后有天”,說明明代中期摘藥山一帶的民眾對老子學說的尊崇已經(jīng)達到了非常高的程度,詮釋著一個歷史信仰之謎,也是當時宗教信仰的一種大膽實踐。
默默無語的摘藥山,可能蘊藏著一個歷史千古之謎的答案:老子最終選擇東去齊國、隱居于摘藥山。眾人皆知的一個歷史之謎是“老子西出函谷不知所蹤”,到底去了哪里,史學界到現(xiàn)在仍沒有定論。司馬遷的《史記》記載,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后“莫知其所終。”《史記》還記載:“蓋老子百有六十馀歲,或言二百馀歲,以其修道而養(yǎng)壽也。”研究老子的著述可謂汗牛充棟,然而,老子晚年在何處修道?老子得道后在何處“飛升”?有關老子西出函谷關后的蹤跡是個“千古之謎”,給后人留下了無數(shù)想象空間。
相對比較確切的考證,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71年,公元前516年老子西出函谷,時年為55歲。55歲的老子為什么西出函谷?是已經(jīng)功成名就、退隱山林了嗎?老子曾經(jīng)擔任周守藏室之史(相當于國家圖書館館長),然而早在公元前535年,老子因為受到權貴排擠被免去職務,在已經(jīng)丟職的19年后才西出函谷,此時,還沒有確切的考證他已經(jīng)完成流傳百世的曠世之作《道德經(jīng)》,這個時候與功成名就相距甚遠。那是厭倦塵世、去尋找世外桃源嗎?這個恐怕更不合邏輯。亦或是見周室衰敗去往秦國避難嗎?但當時秦國并不強大,且屬“蠻夷之地”,既非避難之地,亦非傳道之所。所謂的函谷關關令尹喜,以不發(fā)通關文書要挾老子創(chuàng)作《道德經(jīng)》,更加離譜。像《道德經(jīng)》這種舉世之作,哪里會是在強迫之下可以創(chuàng)作出來的?
55歲的老子,年紀不算小,屬于高齡人士,加上多年任職守藏室之史,飽讀經(jīng)書,此時有著書立說、頤養(yǎng)天年的想法比較實際。去往的地方,應該符合他心目中的理想標準,去齊國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:齊國曾是太公望的封國,姜太公治理齊國時,十分重視工商業(yè)的發(fā)展?!妒酚洝酚涊d他“通商工之業(yè),便魚鹽之利”,這和道家的“休養(yǎng)生息”觀念相通。到春秋時期,齊國依然延續(xù)著姜太公的治國理念。春秋早期的管仲積極發(fā)展工商業(yè),實行富民政策,“通輕重之權,徼山海之業(yè)”“通貨積財,富國強兵”,認為“倉廩實而知禮節(jié),衣食足而知榮辱”,主張減少稅收,不奪民時,他反對向山林、牲畜和人口收稅。顯然,齊國素有兼容、開放之風,商業(yè)發(fā)達,國家治理更接近老子心目中“無為而治”的理想,而且當孔子問道于老子時,老子還曾鄭重推薦“你應該去齊國看看”。綜合來看,老子如果決定潛心研讀、著書立說,并安心頤養(yǎng)天年,不受世人打擾“隱于世”是核心要求。從后來歷史沒有任何記載來看,這恰恰是老子真實的愿望和追求所在。若真如此,則西出函谷應該是一個假象,而且與關令尹喜“拉鋸式”地打鬧,應是故意做給世人看的一出戲,也有可能是兩人合作演出的“雙簧戲”,真實的意圖應該是西出函谷后再折返回齊國。于是,悄悄東去,世人卻以為西出的老子如期在當時人們的視野里消失了。
東去齊國后去了哪里?正史里邊沒有答案是必然的。如此,史學家們應該更多將視野轉(zhuǎn)向民間和野史。于是,順理成章、合理推測,便有了摘藥山與老子的故事。據(jù)“老子爺廟”實物顯現(xiàn)以及野史記載、民間傳說,老子潛隱于齊國后最終居于摘藥山!摘藥山地處偏隅,漫山遍野柘樹,氣候、生態(tài)良好,遠離繁華塵世,符合老子隱居要求。摘藥山上林深草密,鳥語花香,風景優(yōu)美;另外,摘藥山離大海不遠,直線距離不過幾十公里,山頂上在旭日東升時極目遠望能夠看到黃海,正契合了老子“上善若水”的期望。傳說當年老子就是看好這塊寶地,在山腰開洞定居下來,每日上山采藥,煉制丹藥廣散民間,為民除患祛病。后人為感念老子恩德,尊稱老子為“老子爺”,老子居住制藥的山洞稱“老君洞”,老子由山洞到山頂走的路稱“李家巷”,老子采藥歇息的地方稱“李家頂”。摘藥山成為當?shù)匕傩招哪恐械?ldquo;圣山”。生于摘藥山下冢頭村的明代江西道監(jiān)察御史劉樸,對老子和摘藥山情有獨鐘,曾賦詩《高柘山》:“雞聲初唱海波晴,古柏霜零鶴驚夢。聞道仙人常摘藥,騎虹隱約過長城。”老子的恩惠代代相傳,再后來的后來,當?shù)孛癖娤聸Q心排除莫大困難,在摘藥山頂修建了“老子廟”。“老子廟”西門外,有《道德經(jīng)》第七十九章的碑刻,核心要義:天道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,天道無親,常與善人。在西漢時期,老子的第17代孫李解,做膠西王太傅時,認證了他的太祖老子在摘藥山隱居的事實,于是他和后人追尋太祖而遷居至摘藥山腳下,形成一個單一李姓的村莊“老子村”,即現(xiàn)在的柘山鎮(zhèn)政府駐地?!都尉杠熘葜尽酚涊d:“(摘藥)山西有老子莊。按《史記》老子末孫解為膠西王太傳,因家于齊,今有老子莊,莊皆李姓,或其遺裔,未可知耳。”據(jù)李氏家譜言,自漢代就有老子后裔遷至其村繁衍生息。如今在老子村建有老子文化廣場,為山東省“十佳農(nóng)村文化廣場”,有老子塑像、在當?shù)赝诰虺龅纳袼?ldquo;青牛”的原生石,還有雕刻《道德經(jīng)》的文化墻。
原來有說法“老子在摘藥山繁衍了一代后人”,按照老子其時的年齡,可能性不大。是他老家的后人追尋太祖遷居而來更符合實際。既然顯赫的后代都認可了老子曾隱居于摘藥山,并有龐大的家族分支追尋而來,這樣的事實說服力其實遠勝于歷史記載。老子歸隱摘藥山,于山巒蒼翠間,于風聲鳥鳴里,于采藥濟世中,潛心修道研學,體會“自然即道”,完成了《道德經(jīng)》上篇初稿。人們講:老子隱居摘藥山,寫成經(jīng)書大半部。即:《道德經(jīng)》是老子隱居摘藥山時而作。此說也有相當?shù)目赡苄?。還有一個佐證:老子創(chuàng)建了道家學說,他本人是陳地(今河南)之人,但道家學派發(fā)展壯大卻是在齊國。這是不是也與他隱居于地處齊國的摘藥山有一定的關聯(lián)和歷史之緣呢?在老子隱居摘藥山之時,他的嫡系弟子、道家學派的主要傳播人范蠡已經(jīng)是20歲的青年才俊了,道家之所以在齊國發(fā)揚光大,范蠡入齊是其中最重要、影響最深遠的事件。大約在老子去世前兩年,范蠡也來到齊國,先是“耕于海畔,苦身戮力,父子治產(chǎn)。居無幾何,致產(chǎn)數(shù)十萬”,后定居于陶(今山東肥城的陶山),自稱“朱公”。范蠡在齊二十余年,三徙其居,兩易其名,三致千金,“天下稱陶朱公”,后世尊為商圣。范蠡入齊,是道家思想發(fā)展史上的重要事件,也是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。齊國的文化環(huán)境十分適宜道家思想的傳播和發(fā)展,范蠡將老子學說在齊國廣泛傳播,道家思想于是便在這塊豐沃的文化土壤上迅速發(fā)展起來。如此,誰又能夠否認,范蠡入齊與老子隱居于齊國摘藥山?jīng)]有必然聯(lián)系呢?
還有一個小謎底值得探討:孔子弟子公冶長選擇摘藥山附近的城頂山開辦書院,與老子隱居有沒有聯(lián)系呢?公冶長原籍諸城,城頂山離其老家不遠,選擇在老家附近開辦書院自在情理之中,但別忘了他的另外一個身份:孔子的女婿!如果考慮到這個身份,遠離恩師兼老丈人到遙遠的偏隅之地,似乎又太不符合人之常情了。有沒有一種可能:公冶長到城頂山開辦書院,是得到了孔子的同意甚至就是孔子的直接建議呢?孔子年齡遠小于老子,對老子推崇備至,當年老子也曾建議他到齊國看看,恰好女婿到了齊國。如果孔子知悉老子就隱居于摘藥山,會不會順水推舟建議女婿到附近研學呢?既離女婿老家距離近,也方便孔子探望請教隱居的老子,何樂不為呢?如果此推理合理,那么公冶長書院前面兩棵歷經(jīng)風雨2000多年依然繁茂的銀杏樹為孔子親手栽植,也就存在可能了。
老子隱居于摘藥山,但在摘藥山一帶并沒有留下有關老子去世以及墓葬的歷史記載、民間傳說。作為一代圣人,老子的去逝以及葬地,從漢代至今,是許多學者尚未破解的謎團。
摘藥山作為文化勝地,自身也存在很多歷史之謎等待破解:曾經(jīng)漫山遍野柘樹的摘藥山,現(xiàn)在雖然仍然林木茂盛,但柘樹已經(jīng)完全消失于時空深處,在自然氣候沒有發(fā)生顯著變化的情況下到底是什么樣的人為因素導致的呢?孔子到城頂山書院看望女婿時,有沒有與老子會過面呢?如果真的會過面,年齡相差很大的兩位思想圣人,卻在異國他鄉(xiāng)的齊國會面,是不是又是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呢?
責任編輯:平小娜
濰坊日報社主辦 網(wǎng)站備案號:魯ICP備10207392號-1 魯公網(wǎng)安備 37070502000004號 新聞許可證編號:37120180034
新聞熱線:0536-8196500 廣告熱線:0536-8196033 郵箱:newswf@126.com 濰坊國際風箏會
版權所有:濰坊日報社(濰坊報業(yè)集團) 濰坊新聞網(wǎng)絡傳媒有限公司 ? 2007-2021 網(wǎng)絡內(nèi)容從業(yè)人員違法違規(guī)行為舉報 “涉互聯(lián)網(wǎng)算法推薦”專項舉報渠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