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和晚報的情緣故事 | 韓玉榮:晚報讓我有種家的感覺
來源:濰坊新聞網(wǎng) 發(fā)布時間:2023-12-21 10:36:12
濰坊日報社濰坊融媒訊 早上一到辦公室,就收到一條微信。我的書評《天鵝絨窗簾外面的世界》,刊載于2023年12月7日《濰坊晚報》上。這一天,作為《濰坊晚報》老讀者的我,成為它的新作者以來刊發(fā)的又一篇文章。
韓玉榮在讀《濰坊晚報》。
二十多年前,我家訂過一段時間的《濰坊晚報》,那時喜歡讀情感、文學等欄目,報紙上那些精心撰寫的文章和故事,向讀者傳遞著豐富的情感和人生哲理,每每品讀都會生出不少感慨。這種閑來無事翻個報的享受讓我陶醉其中,不知不覺便提升了內(nèi)心的情感層次。
受家庭環(huán)境影響,女兒從小喜歡讀書,大學專業(yè)是漢語言文學。大三寒假那年,她曾在《濰坊晚報》實習,跟著記者行走在濰坊的大街小巷、田間地頭,讓她對這座熟悉的城市有了不一樣的認知和感悟?,F(xiàn)在的她已經(jīng)成為一名教師,那段在報社實習的時光是她人生路上一段難以磨滅的記憶,也是她教學中的寶貴資源,通過分享曾經(jīng)的經(jīng)歷,學生們的知識和視野也得以擴展。
說實話,我這個人有些懶散,不那么要求上進,做事隨心又隨性,好像渾身貼膏藥——毛病比較多。雖然一直愛好文學,但不大喜歡動筆,雖然所教的學生經(jīng)常參加《濰坊晚報》的一些活動,我指導的成績也非常不錯,但過后不久就半途而廢了。因為退休前專注于打理工作室,忙學生閱讀寫作的課程研發(fā),和文學的距離越來越遠。退休后,成為了濰城區(qū)作協(xié)的一員,在大家的帶動下,又開始動筆。
加入濰城區(qū)作協(xié)后,朱建霞主席不斷鼓勵會員寫作,還手把手地教授一些寫作知識和投稿常識,我如果再懶,就對不住這些比我年齡小的文學領(lǐng)路人了,也就嘗試著動筆寫一寫,投一投。試著投過幾次后沒有回應,我有些泄氣,認為自己與《濰坊晚報》沒有緣分,就把主要的寫作精力放在外地的報刊和別的平臺上。
9月28日,朋友發(fā)給我一個鏈接,我才發(fā)現(xiàn),之前投送晚報的《輕聲細語話時光》發(fā)在當天的“心悅誠評”欄目。雖然在別的紙媒發(fā)過不少文章,但在咱們自己的晚報上發(fā)文章還是第一次,確實有些小激動。
10月29日,作協(xié)朱建霞主席發(fā)給我一張讀書的圖片,我突然靈光乍現(xiàn),賦小詩一首——《暮秋的午后》,信手發(fā)到晚報“藝海拾貝”欄目郵箱。讓我沒想到的是,這首小詩居然在10月31日就被刊用了。就這樣,我和晚報的“稿約”越來越順暢。
最近,因為溝通稿件,我跟晚報的編輯、記者老師有了更多的交流,大雪節(jié)氣后經(jīng)常雨雪交加,但晚報老師們對待工作事無巨細、一絲不茍,讓我深深折服。他們對待作者的謙遜和平易近人,更讓我感到寒冬里無法用語言訴說的溫暖。他們讓我一個退休的老太太有了家人的感覺。那么,《濰坊晚報》就是我的家了。
三十年風雨兼程,三十年青春如歌。再過不久,《濰坊晚報》將迎來“而立之年”。俗話說:“三十而立。”他就像一個健壯的青年,有著鐵一般的胳膊和手腳,引領(lǐng)著我們前行……
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陸菁菁 整理
責任編輯:陳曉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