峨峨高山首
悠悠萬里道
在“詩意的問候”這一章中,選取了兩組朋友:一組是漢朝末年“建安七子”之一的徐干與好友劉楨、曹植的往來詩詞,探討“建安風(fēng)骨”的詩歌特色,以及漢末魏初亂世之際,詩人的離亂人生與蕭索凋零。另一組,是李白、杜甫與北海太守李邕的因緣際會詩文往來,追慕盛唐詩風(fēng),讀懂古北海的文脈風(fēng)流。
徐干,字偉長,東漢北??】h人,漢魏之際文學(xué)家、哲學(xué)家、詩人,“建安七子”之一,個性敦厚溫和。建安是東漢末年漢獻(xiàn)帝的年號,當(dāng)時曹氏三父子與“建安七子”引領(lǐng)文風(fēng),詩文雄健深沉、慷慨悲涼,文人個性鮮明、不拘常規(guī),后代稱之為“建安風(fēng)骨”。李白也曾在詩中稱贊“蓬萊文章建安骨”。
徐干和曹操父子三人關(guān)系都不錯,曹操邀他做官,他做一陣就走,幾次三番如此,曹操也沒怪罪他,還是一次次誠心邀請。曹植與他應(yīng)答唱和,頗為相契。曹丕也賞識徐干的人品才華,在《與吳質(zhì)書》中說:“而偉長獨懷文抱質(zhì),恬淡寡欲,有箕山之志,可謂彬彬君子者矣!”漢賦華麗宏大的氣派并沒有影響到徐干,他清新為文,拋卻華麗詞藻,深受建安文風(fēng)的影響,同時也反映了本身的性格特質(zhì)。徐干在辭賦方面成就較大,但詩留存的不多,《室思》是其中之一:
峨峨高山首,悠悠萬里道。
君去日已遠(yuǎn),郁結(jié)令人老。
人生一世間,忽若暮春草。
時不可再得,何為自愁惱?
每誦昔鴻恩,賤軀焉足保。
峨峨、悠悠,這種疊字的形式,自漢代便常出現(xiàn),魏晉南北朝詩歌中更是所在多有。如西漢卓文君的《白頭吟》“凄凄復(fù)凄凄,嫁娶不須啼”;再如漢代文人創(chuàng)作并被南朝蕭統(tǒng)選錄編入《文選》的《古詩十九首》,這十九首詩習(xí)慣上以句首為標(biāo)題:《行行重行行》《青青河畔草》《青青陵上柏》《冉冉孤生竹》《迢迢牽牛星》《凜凜歲云暮》《明月何皎皎》……《古詩十九首》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(biāo)志,被劉勰稱為“五言之冠冕”。詩歌中疊字的使用,既能強化思想感情的表達(dá),又能營造一種音樂美,突顯意境,渲染氣氛,增強作品的感染力。徐干留存的另一首,篇名為《情詩》,起篇就是“郁崇崇,凄泠泠”,房舍高筑,環(huán)境清冷,微風(fēng)吹拂,落日殘照,與其說是寫景,不如說是表現(xiàn)主人公心靈的感受。
再看另一首《答劉楨》:
與子別無幾,所經(jīng)未一旬。
我思一何篤,其愁如三春。
雖路在咫尺,難涉如九關(guān)。
陶陶朱夏別,草木昌且繁。
這是一首回贈詩。“建安七子”之一的劉楨被曹操囚禁時,給好友徐干寫了首詩《贈徐干》,訴說心中的苦悶。徐干立即回信,表明殷切思念之情始終沒有消減,并回憶起分別時的溫暖時光,草木繁盛,快樂而放松。“陶陶朱夏別”,這兒又出了疊字,渲染快樂的情境,與如今沉重憂郁的心情形成強烈反差。這不是一首普通的應(yīng)答詩,而是冒著風(fēng)險回復(fù)給好友的精神慰藉。因為下令囚禁劉楨的不是別人,而是最高權(quán)力者曹操。劉楨因“平視”曹丕的甄夫人,被曹操判為服苦役。在服刑期間非??鄲?,就寫了五言詩《贈徐干》,傾訴痛苦和不滿,抒發(fā)對好友徐干的思念之情。徐干讀后就寫了以上這首《答劉禎》回贈。
徐干的詩留存太少,雖然不如曹植等人的詩精致,但也有著建安風(fēng)骨的顯著特點。劉楨抑郁彷徨時寫下的《贈徐干》,讀起來更加感人:
誰謂相去遠(yuǎn),隔此西掖垣。
拘限清切禁,中情無由宣。
思子沉心曲,長嘆不能言。
起坐失次第,一日三四遷。
……
囚禁劉楨的地方,細(xì)柳夾道,飛鳥翩翩,這么美的景色,他無心欣賞,只是流著眼淚給徐干寫詩。建安七子中的好幾位,互為知交好友,劉楨為什么單單寫詩給徐干呢?大概是因為徐干常被人請出來做官,做不久就辭,比兔子逃得還快,甘愿“潛身窮巷,頤志保真”,不慕名利,過貧寒清苦的生活。劉楨直到失去自由,才明白徐干對世事官場看得多么明白,悔恨自己以前看不透,等看透時悔之晚矣。還有一條,徐干柔和溫厚,光華內(nèi)斂,與劉楨性格恰恰相反,“跌了大跟頭”的劉楨痛定思痛,突然發(fā)現(xiàn)徐干的優(yōu)點更適宜于應(yīng)對亂世。
劉楨詩以氣勢取勝,其創(chuàng)作風(fēng)格被曹丕形容為“壯而不密”。除了《贈徐干》,別的詩中很少出現(xiàn)這種悲切彷徨。我們參考下他的這首《贈從弟·其二》:
亭亭山上松,瑟瑟谷中風(fēng)。
風(fēng)聲一何盛,松枝一何勁。
冰霜正慘凄,終歲常端正。
豈不罹凝寒?松柏有本性。
劉楨的《贈徐干》寫作背景令人哭笑不得。曹丕比較賞識劉楨,請他吃飯,席間曹丕的甄夫人出來禮節(jié)性地見見賓客,大家都趕緊低頭,劉楨卻好死不死的,“平視”了甄夫人。這事現(xiàn)在看來也就是缺少禮儀,但奇怪的是,正主曹丕沒計較,他爹曹操卻大怒,要判劉楨死罪,大家好說歹說,判了個拘役。這不是戲說歷史的段子,《三國志》有“禎以不敬被刑”的明確記錄。關(guān)于這件事,有人往通俗小說方面解釋,說曹氏父子都愛甄夫人。但別忘了,歷史不是瓊瑤小說,二曹是政治家,是要謀奪帝位的,這次宴會時,曹丕還不是魏王世子,但已被曹操定為接班人,各方政治勢力對確立魏王世子這件事態(tài)度不明朗。曹操這明顯是在給曹丕樹威信,就是要借機整人,性格剛直、卓爾不群的劉楨成了反面典型活靶子。但曹丕請客的細(xì)節(jié),曹操怎么這么快就知道了呢?細(xì)思極恐??蓱z的劉楨“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”,就失去了自由,苦悶至極,寫了這么首詩給徐干。整人歸整人,但這件事曹操實在是做得太過了,風(fēng)度盡失,人設(shè)崩塌,“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”的求賢態(tài)度哪里去了?“我有嘉賓,鼓瑟吹笙”的待客之禮都忘記了嗎?
曹氏兄弟自家不和,但與徐干、劉楨關(guān)系還都不錯,對其評價也很高。徐干、劉楨突然去世后,曹丕、曹植都表現(xiàn)出較大的悲惋之情,曹丕為劉楨整理遺文,作出評價,并追思往日“行則連輿,止則接席”“酒酣耳熱,仰而賦詩”的親密交往,不勝痛悼。在他們活著時,除去劉楨被曹老爹關(guān)了一陣子,曹家的人對他們也比較尊重。
徐干回到家鄉(xiāng)北海后,曹植也寫有一首《贈徐干》,比劉楨那首又高了一個檔次,開篇“驚風(fēng)飄白日,忽然歸西山”,仿佛太陽不是自然下落而是忽然給驚風(fēng)吹落似的,這是他對時光飛逝、人生短暫的驚嘆。曹植寫自己的愛才憐才,寫徐干的獨甘貧賤,寫自己的內(nèi)疚自責(zé)。其實他無須自責(zé),離開官場是徐干自己的選擇,正如近代語言文字學(xué)家黃侃所言:“偉長豈受人憐者哉?”曹植雖有自責(zé)之意,但并無頹廢之情,詩中他樂觀自信,堅信賢才必為世用,并以此安慰和鼓勵徐干。建安風(fēng)骨在其詩中多有體現(xiàn),整首詩寫景、議論、抒情,層層推進(jìn),一氣呵成,有贊揚,有安慰,有鼓勵,鐘嶸《詩品》評曹植詩“骨氣奇高,詞采華茂”,于此詩可見一斑。
當(dāng)徐干與劉楨互相應(yīng)答時,當(dāng)曹植以絕世美文安慰徐干時,他們都不知道,命運的大手已經(jīng)扼住了他們的咽喉。不久之后的217年,即東漢末年建安二十二年,曹魏集團(tuán)統(tǒng)治地區(qū)發(fā)生了一次疫情,建安七子中的陳琳、徐干、應(yīng)玚、劉楨去世,王粲也于行軍北歸途中病逝。七子中的孔融早年被曹操所殺,阮瑀病逝,建安文學(xué)于217年遭遇斷層。232年,41歲的曹植“常汲汲無歡,遂發(fā)疾薨”,在寂寥中走完了他才華橫溢的一生。
舞榭歌臺,風(fēng)流總被雨打風(fēng)吹去。
大鵬一日同風(fēng)起
扶搖直上九萬里
在唐代,北海郡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中心,吸引了一批文化名流前來游歷,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李白,李白在天寶四年(745)到了北???,拜訪太守李邕。李邕是文學(xué)家,也是一代書法宗師,尤其擅長以行楷寫碑文,其書法技藝取法王羲之、王獻(xiàn)之,又加上了自己的創(chuàng)新,名滿天下。
李白在北??懥艘皇讛⑹聵犯姟稏|海有勇婦》,記載了當(dāng)時發(fā)生在北??さ囊黄鹌拮訛榉驈?fù)仇的事件。在詩中,李白極力贊揚這位女子“捐軀報夫仇,萬死不顧生”嫉惡如仇的壯舉,描寫其復(fù)仇時“白刃耀素雪,蒼天感精誠”,贊頌了太守李邕仗義執(zhí)言、敢于為這名女子伸張正義的行為,“北海李使君,飛章奏天庭。舍罪警風(fēng)俗,流芳播滄瀛”。面對這位“東海勇婦”的殺人重罪,李邕慨其任俠義舉,沒有像迂腐的官吏那樣判其刑,而是飛報朝廷,朝廷下旨免罪,以警風(fēng)俗。“東海勇婦”事跡廣為傳頌,古濰坊剛烈任俠的民風(fēng),在李白詩中得到生動體現(xiàn)。
說起李邕和李白的交情,那真叫“不打不相識”。李白有一首詩《上李邕》,是他去李邕任職之地拜訪后寫的。李邕先在渝州(今重慶)任刺史,后在北海任職,這首詩寫于渝州還是北海,一直存疑。詩的背景是這樣的:
李白前去拜謁生性豪爽、不拘小節(jié)的李邕,按說這倆人脾氣差不多,應(yīng)該很聊得來才是。而且李邕是一個很正面的形象,禮賢下士,崔顥、杜甫、高適等都得到過他的幫助。李白不拘俗禮,高談闊論,大家可以參考唐玄宗、高力士、李白的三人劇,腦補下這個畫面。李邕哪見過這樣狂放的賓客?就表現(xiàn)出了一點點不耐煩。李白多聰明啊,告辭出門,臨走留下首詩,把李邕譏諷了一番:
大鵬一日同風(fēng)起,扶搖直上九萬里。
假令風(fēng)歇時下來,猶能簸卻滄溟水。
時人見我恒殊調(diào),聞余大言皆冷笑。
宣父猶能畏后生,丈夫未可輕年少。
此詩的語言并不難理解,唐代尊稱孔子為“宣父”,最后兩句,幾乎是指著鼻子質(zhì)問李邕:孔子都說后生可畏,你怎么能瞧不起年輕人呢?詩寫得飄逸灑脫、氣貫長虹,據(jù)說李邕看到這首詩后,哈哈大笑,大為嘆服,毫無氣惱之情。
有人說這首《上李邕》是李白在北??懙脑?,也有人說是在渝州寫的,理由是李白到北??r,已經(jīng)四十多歲了,哪能還這么不懂事,在太守家不規(guī)規(guī)矩矩喝酒吃飯,還寫詩諷刺人家,肯定是在渝州寫的,因為李邕在渝州任職時,李白二十歲左右,血氣方剛。這理由令人驚詫莫名。李白什么時候“懂事”過啊?李白喝酒吃飯,從來就沒規(guī)矩過,不是“五花馬,千金裘,呼兒將出換美酒”,就是“李白斗酒詩百篇,長安市上酒家眠”;或者“君家有酒我何愁,客多樂酣秉燭游”,大家一起“嗨皮”,喝得晚了,就秉燭夜游。他也不怕麻煩請客的人,最好是一醉方休,“子猷聞風(fēng)動窗竹,相邀共醉杯中綠”,“但使主人能醉客,不知何處是他鄉(xiāng)”。
也有人說,前邊剛寫《上李邕》諷刺一番,后邊接著寫《東海有勇婦》來贊美?這點也可以討論。李白的“大鵬一日同風(fēng)起”送達(dá)李邕手中,李邕是灑脫之人,也是詩文行家,可以想見其震驚。二人很快把酒言歡,也有很大的可能。李白寫《東海有勇婦》,是從心底敬佩這位俠義女子,并不是要取悅李邕。唐玄宗比李邕厲害得多,也沒見李白來取悅。
《上李邕》極有可能是在北海郡寫的。此處暫且存疑,若讀者有別的論據(jù),留待新的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再來定論。
李白落拓豪放,灑脫疏狂,他和李邕都是正直文人,都有錚錚傲骨,互懟起來,煞是有趣。接下來的日子里,兩人詩酒唱和,惺惺相惜。李邕后來遭到權(quán)臣李林甫陷害,七旬老人,竟被杖殺,李白聞之扼腕,寫下了“君不見,李北海,英風(fēng)豪氣今何在”的悲憤詩句。后來他路過李邕舊居,寫了一首《題江夏修靜寺》:
我家北海宅,作寺南江濱。
空庭無玉樹,高殿坐幽人。
書帶留青草,琴堂冪素塵。
平生種桃李,寂滅不成春。
修靜寺是李邕舊宅,一句“我家北海宅”,何等親切,何等哀傷。詩中的“平生種桃李”,也證實了李邕的提攜后進(jìn)與禮賢下士。
盛唐文人何止千萬,能入李白詩的,寥寥無幾。雖然相差二十多歲,但他們骨子里是一樣的人。千年之后,“李北海”還活在李白的詩里,相比于孔融“孔北海”,多了些倜儻不羈,多了些氤氳詩香。
李邕屈死在他的任所青州,曾與李邕同游濟南的杜甫也悲憤欲絕,遙望北海郡,寫下了四百多字的長詩《八哀詩·贈秘書監(jiān)江夏李公邕》:“……坡陀青州血,蕪沒汶陽瘞。哀贈竟蕭條,恩波延揭厲。子孫存如線,舊客舟凝滯……”兩人同游時,杜甫33歲,李邕67歲,是妥妥的忘年之交。誰能想到,僅僅兩年之后,年近古稀的李邕會突遭橫禍。
天寶四年,李白、杜甫同游齊魯,李白還跑到了北??懺姡鞘裁次怂麄??是不是因為李邕在這里,他們追尋而至呢?須知,李邕雖后世名氣遠(yuǎn)低于李杜,但在當(dāng)時,是倍受尊崇的大書法家,名氣并不在李杜之下。詩仙詩圣,皆寫長詩悼念李邕,翻遍全唐詩,再無一人享此哀榮。
在此,放一首李邕的《詠云》,讀者可以稍加體會:
彩云驚歲晚,繚繞孤山頭。
散作五般色,凝為一段愁。
影雖沉澗底,形在天際游。
風(fēng)動必飛去,不應(yīng)長此留。
順便提一下,唐代天寶初年,李邕曾為青州龍興寺書一匾額,上書“龍興之寺”四個大字。1146年,這四個字摹刻于大齊碑之陰,至今還能在青州見到。
我本江北人
今作江南客
在“遙遠(yuǎn)的童年”這一章中,有兩位年少時生活在濰坊的詩人:一位是南北朝時的韓熙載,二十四歲之前,有很長一段時間隨父母在青州居住生活,二十四歲只身南逃,再也沒有見過北方的親人;另一位是北宋的黃庭堅,幼時隨做官的父親在青州居住,遷居江南多年后還回來探望親人。
韓熙載,字叔言,生于902年,北海人。韓家祖籍南陽,唐朝后期移居北海。韓熙載出生后五年,唐朝滅亡,其父在五代的后唐為官。韓熙載自幼勤學(xué)苦讀,文名頗盛,二十歲出頭即考中進(jìn)士。安適愜意的才子生活如鏡花水月,轉(zhuǎn)瞬即逝。926年,韓熙載的父親因卷入兵變被殺,株連到整個家族。韓熙載倉皇南逃,偽裝成商賈,渡過淮河逃入南吳境內(nèi)。
詩文韻律書畫皆精通的韓熙載,生性落拓不羈,卻偏偏碰上了謹(jǐn)慎隱忍的實權(quán)人物徐知誥,著實性格不合。徐知誥奪了南吳的權(quán),改國號為唐,史稱南唐。為了昭示自己繼承的是那個光華奪目的大唐帝國,改名李昪,讓韓熙載做兒子李璟的秘書郎。李璟的兒子,就是“作個才人真絕代,可憐薄命作君王”的李煜。韓熙載不只以文章立世,其政治才能也可圈可點,一直招人忌憚。幾經(jīng)宦海沉浮,因一幅人稱“諜中諜”的《韓熙載夜宴圖》,被后人評說千年。
韓熙載因公事出使過北周。北方,對于韓熙載來說,是“十五彩衣年,承歡慈母前”的年少時光,是“陌上人如玉,公子世無雙”的青春歲月。這一切美好都在24歲那年戛然而止,止于一場突如其來的血腥屠殺,止于一幅家破人亡的可怖畫面,止于一條踉蹌奔逃的漫漫長路。多年后,當(dāng)他北渡淮河,踏上北方的土地,深埋的記憶再次吞噬著他的情緒。他在署館的墻壁上寫了兩章感懷詩,其一如下:
仆本江北人,今作江南客。
再去江北游,舉目無相識。
金風(fēng)吹我寒,秋月為誰白。
不如歸去來,江南有人憶。
韓熙載出生的那個唐代,有無數(shù)的感懷詩,抒發(fā)回到故鄉(xiāng)的喜怒哀樂,那些詩再傷感,但總有些許回鄉(xiāng)的欣喜。如我們自幼背誦的賀知章的《回鄉(xiāng)偶書》:“少小離家老大回,鄉(xiāng)音無改鬢毛衰。兒童相見不相識,笑問客從何處來。”雖然歸來不是少年,但畫面是輕松的,詩中有“笑”,有天真的兒童,有樸素的對話,惟一的傷感是離鄉(xiāng)時間久遠(yuǎn)。杜牧的《歸家》:“稚子牽衣問,歸來何太遲。共誰爭歲月,贏得鬢邊絲。”前兩句是稚子天真可愛的問話,后兩句是詩人思考后的自問。這是人生沉浮中的自問與思考,并無歸鄉(xiāng)的悲欣交集。而韓熙載的這首,是“舉目無相識”的悲涼,是蕭瑟的秋風(fēng)和冷凄的秋月。讀到這首詩的時候,很容易讓人想起京劇傳統(tǒng)劇目《探陰山》(又名《鍘判官》)包拯的唱詞:“悲慘慘,慘悲悲,陰風(fēng)繞,吹得我透骨寒。”包大人把“寒”拖得又長又婉轉(zhuǎn),唱得是九曲回腸,宛如此刻韓熙載回鄉(xiāng)的嘆惜。
第二章感懷詩,同樣有著“不如歸去來”的慨嘆:
未到故鄉(xiāng)時,將為故鄉(xiāng)好。
及至親得歸,爭如身不到。
目前相識無一人,出入空傷我懷抱。
風(fēng)雨蕭蕭旅館秋,歸來窗下和衣倒。
夢中忽到江南路,尋得花邊舊居處。
桃臉蛾眉笑出門,爭向前頭擁將去。
這首寫得更具體些,江南江北對比鮮明,江北不識一人,孤獨地和衣躺在窗下;夢回江南的情景是“桃臉蛾眉”笑著爭相迎接,回到的是“花邊舊居”。韓熙載是高段位文化人,詩文中不會隨便用典,他寫“不如歸去來,江南有人憶”,用陶淵明的典如此直白,就是早已把江南當(dāng)作真正的家鄉(xiāng),對兒時的故鄉(xiāng),只是在回憶中覺得好,而“及至親得歸,爭如身不到”。這詩讀下來,竟有些像網(wǎng)戀“見光死”的感覺。
傷感也罷,想回江南也罷,韓熙載不僅是文學(xué)家、藝術(shù)家,也是目光犀利的政治家,寫詩的同時,出使的任務(wù)也圓滿完成。據(jù)歐陽修《新五代史·南唐世家·韓熙載傳》記載:熙載嘗使周,及歸,元宗歷問周之將相,熙載曰:“趙點檢顧視非常,殆難側(cè)也。”及太祖受禪,人服其識。意思是,韓熙載曾經(jīng)出使后周,等到回來,元宗(李煜的老爹)逐一詢問后周的將相情況,韓熙載說:“趙點檢(趙匡胤)顧視非同常人,大概很難久居人下。”等到趙匡胤受禪登基,人都嘆服他的見識。這是嚴(yán)肅的正史,不是民間傳說,也不是唐宋傳奇小說,歐陽修雖然青年時代寫牡丹迅速躥紅,甚至被民間封為“牡丹花神”,但他修史還是十分嚴(yán)謹(jǐn)翔實的。歐陽花神的詩,稍后再議。
可惜了韓熙載這么好的才華、這么獨到的目光,后期只能靠夜宴之類的自我黑化和自我麻醉來逃避現(xiàn)實政治。李煜派畫師顧閎中去韓熙載府上仔細(xì)看看他的夜生活,還原畫出,就有了著名的《韓熙載夜宴圖》。人的精神世界與周圍環(huán)境能割裂到什么程度?看看這幅圖就明白了。相反,環(huán)境如何成為心靈棲居的田園?生命如何得到安頓?那就看看元代黃公望的《富春山居圖》。韓熙載漂泊一生,江南江北,竟無一處安頓他的心靈,倒不如黃公望這個過繼到黃姓人家的被遺棄兒童。
韓熙載的詩,留存的不多,詩中的離亂感傷,令人憂懼。在《送徐鉉流舒州》中,他寫道:
昔年凄斷此江湄,風(fēng)滿征帆淚滿衣。
今日重憐鹡鸰羽,不堪波上又分飛。
在南唐,徐鉉與韓熙載齊名,南唐雖是割據(jù)南方的小國,但權(quán)力斗爭依然存在,直到南唐滅亡依然如此。徐鉉和他的弟弟徐鍇身不由己卷入權(quán)力斗爭的漩渦,屢次被貶。韓熙載前去送行,寫下了這首凄冷的送別詩。這詩太陰郁壓抑了,或許,倉皇南逃的陰影一直籠罩著詩人,每次送別,都像是永遠(yuǎn)分離。
韓熙載還有些殘缺的詩句,全詩找不到了,留下的句子,像玄妙的謁語,如“最是五更留不住,向人枕畔著衣裳”“幾人平地上,看我半天中”。他的詩中,也有偶爾的明亮與放松,如“憑師領(lǐng)鶴去,待我掛冠來”“陳郎不著世儒衫,也好嬉游日笑談”“他年蓬島音塵斷,留取尊前舊舞衣”。
歷史的推進(jìn)有時讓人感慨萬端。韓熙載南逃五十年后,他的君王李煜被宋朝軍隊脅迫北上,途中寫下了“江南江北舊家鄉(xiāng),三十年來夢一場”的泣血詩句。已長眠于江南的韓熙載終于不用再體會這樣的凄涼。以他的如炬目光,也許,當(dāng)他在那場著名的夜宴中捋袖擊鼓時,就已經(jīng)預(yù)測到這樣的結(jié)局了吧?
桃李春風(fēng)一杯酒
江湖夜雨十年燈
黃庭堅(1045年-1105年),字魯直,江西人,北宋著名文學(xué)家、書法家,與秦觀、晁補之、張耒游學(xué)于蘇軾門下,稱“蘇門四學(xué)士”。黃庭堅在文學(xué)造詣方面與蘇軾齊名,世稱“蘇黃”;書法又與蘇軾、米芾、蔡襄一起,被稱為“宋四家”。
1053年-1055年之間,黃庭堅的父親黃庶任青州通判,八歲的黃庭堅隨父母旅居青州。在青州,黃庶帶著黃庭堅等幾個孩子,游覽了石子澗、云門山等名勝。黃庶也是著名詩人,他在青州帶著妻子、孩子游玩時,寫下了《攜家游矮松》:
矮松名載四海耳,
百怪老筆不可傳。
左妻右兒醉樹下,
安得白首巢其巔。
人們通常認(rèn)為,幸福的童年能治愈一生,說的就是黃庭堅這種。黃庶這首詩重要的是最后一句“安得白首巢其巔”,堯時有一隱士在樹上筑巢而居,時人稱之為巢父,黃庶希望自己年老時像巢父那樣做隱士,隱居在這里。極致的浪漫??!像鳥兒一樣隱居在綠樹之巔,黃庶不知是否想起了大唐才女上官婉兒的“水中看樹影,風(fēng)里聽松聲”。父親這種恬淡樂觀、浪漫灑脫的生活態(tài)度,影響了黃庭堅一生。幼小的孩子在母親的臂彎中,看著詩人父親愜意地醉倒在樹下(也有人解釋為陶醉,兩種解釋皆通),一家人其樂融融,迎風(fēng)吟唱……家學(xué)淵源不再是恭維的客套話,文學(xué)藝術(shù)大師從濰坊啟程,他的腳步,遍及大宋山河。多年后,黃庭堅的名篇《鷓鴣天》,依稀可見黃庶的影響:
黃菊枝頭生曉寒,人生莫放酒杯干。風(fēng)前橫笛斜吹雨,醉里簪花倒著冠。
身健在,且加餐,舞裙歌板盡清歡。黃花白發(fā)相牽挽,付與時人冷眼看。
《鷓鴣天》文字直白,稍有些文學(xué)欣賞水平的,都能看懂。讓人看不懂的,反倒是后人的解釋,說是寫出了詩人的悲憤。悲憤?不是吧。這疏狂模樣,這“吃貨”本色,不愧東坡門下,滿腹的不合時宜,滿篇的灑脫人生。
《鷓鴣天》的寫作背景也與青州有關(guān)。當(dāng)時,黃庭堅受黨爭牽連被貶到川東黔州,后再貶川南戎州,心中不平。復(fù)官后,在到青州探望姑母的途中,遇到眉山私塾先生史鑄,兩人一見如故,作詩填詞酬唱應(yīng)和,這首《鷓鴣天》就是其中的一首。由此看來,黃庭堅比韓熙載幸福得多,他的童年沒有被突如其來的災(zāi)禍割斷,而是一直與童年生活的地方保持著親密聯(lián)系。復(fù)官后,即刻啟程到青州看望姑母,期待著故地重游。他歷經(jīng)滄桑的心大概會覺得,童年的歡樂園中,一定藏著治愈痛苦的良藥吧。
黃庭堅在青州時,常與當(dāng)?shù)貎和黄鹱x書游玩,天然的性情在美麗山水間得以揮灑。這種不受各種教條禁錮的童年成長環(huán)境,是健康的、率真的,對其一生都有積極影響。幾十年后,黃庭堅在《王圣涂二亭歌》中回憶兒時歲月:“營丘之下,有宅有田。梨棗兮觴豆,耘耔兮為年”“洋之水兮可以舟入,鷗鳥兮與之游”“石子磊磊兮澗谷縱橫,春月桃李兮士女傾城”“兒時所蓺兮桃李纖纖,隨世風(fēng)波兮吹而北南”。青州的王力道是黃庭堅的“發(fā)小”,兩家關(guān)系很好,王力道去世后,黃庭堅為其作墓志銘。
黃庭堅作的另一個著名的墓志銘,是為少年時代的好友黃幾復(fù)作的。但黃幾復(fù)之所以聞名,并不在墓志銘,而在于黃庭堅的詩《寄黃幾復(fù)》:
我居北海君南海,寄雁傳書謝不能。
桃李春風(fēng)一杯酒,江湖夜雨十年燈。
持家但有四立壁,治病不蘄三折肱。
想得讀書頭已白,隔溪猿哭瘴溪藤。
此詩中用的典來自《左傳·僖公四年》:“君處北海,寡人處南海,唯是風(fēng)馬牛不相及也。”濰坊古稱“北海”,黃庭堅在其作品中,常提及“北海”,幾乎是下意識的,就用了這個典故。他在《寄黃幾復(fù)》一詩的“跋”中說:“幾復(fù)在廣州四會,予在德州德平鎮(zhèn),皆海濱也。”德平鎮(zhèn)并不靠海,詩人在這里,把整個齊魯當(dāng)作了他的兒時家鄉(xiāng),把“海岱惟青州”的意象,擴展到了四百多里外的德平鎮(zhèn)。
“桃李春風(fēng)一杯酒,江湖夜雨十年燈”,成為傳唱千年的名句。想一想那種心情吧!詩人住在北方海濱,朋友住在南方海濱,欲托鴻雁傳書,它卻飛不過衡陽。當(dāng)年春風(fēng)中觀賞桃李共飲美酒,如今一別十年,江湖落魄,只能對著孤燈聽著秋雨思念著你。這句詩與李商隱《夜雨寄北》中的“何當(dāng)共剪西窗燭,卻話巴山夜雨時”可并稱為“思念派”頂尖名句,前者思念好友,后者思念妻子;前者憂傷凄涼,后者溫柔甜蜜;前者有相見無期的絕望,后者有期盼人歸的希望。黃庭堅不常飲酒,他是茶文化的弘揚者,為茶寫詩作詞,與朋友聚會時以茶代酒。當(dāng)年桃李春風(fēng)中的一杯薄酒,在他心中記憶了十年,記下的是曾經(jīng)的美好歲月。
黃庭堅是蘇軾的鐵桿擁躉,他學(xué)蘇軾,但又保持自己的特色,無論詩詞書法,都自成一家。時人尊稱“蘇黃”時,他會覺得窘迫,覺得自己怎么可能和老師齊名!他在被貶戎州時,也寫了一首《念奴嬌》,不如蘇軾那首《大江東去》有名,但也頗得蘇門真昧。他在詞中追問:“萬里青天,姮娥何處,駕此一輪玉?”他在詞中說自己平生“江南江北,最愛臨風(fēng)笛”。
黃庭堅一生,像蘇軾一樣被貶了又貶,越貶越偏遠(yuǎn),一直被貶到廣西宜州。他到達(dá)宜州時,已將近六十歲,憑借熱情與達(dá)觀迅速融入當(dāng)?shù)厣?,為自己取?ldquo;八桂老人”,把曠達(dá)的詩風(fēng)和剛健的個性植入了這片嶺南之地。一天暴雨,他把雙腳伸出窗外,任由雨水拍打。面對身邊人詫異的目光,他開心地說:“平生從未這樣快樂呢。”一直到老年,他都像個孩子般純真爛漫,幼時與家人度過的美好時光已化為生命的養(yǎng)料,一直在心靈深處悄悄滋養(yǎng)著他。
須知我是愛山者
無一詩中不說山
濰坊這片土地上,來來往往的官員中,有不少文化大家,他們的詩作記錄了濰坊的山川風(fēng)貌、四季風(fēng)景、風(fēng)土人情、農(nóng)林桑事等。在宋代,來的人物最著名,文化等級最高。唐宋八大家宋占其六,宋代有兩位到濰坊做官來了:歐陽修、蘇軾。這一章,把這兩位大文豪放在一起,寫寫他們的人生、詩文、故事、情結(jié)。
歐陽修和蘇軾都在揚州做過官。揚州有一座“三賢祠”,后改為“四賢祠”,供奉著曾在揚州為官的歐陽修、蘇軾、清代王士禎、伊秉綬。他們親親熱熱地挨在一起,接受后人膜拜。歐陽修和蘇軾還都是民間男花神?;ㄉ竦谝幻且辉碌奶m花神屈原,后面陸續(xù)排開,到了四月,就是牡丹花神歐陽修,五月是芍藥花神蘇東坡,倆人在民間花神的排序中,也緊緊挨著。歐陽修比蘇軾大30歲,十分欣賞蘇軾的才華。1068年、1074年,兩位文豪一前一后,到濰坊做官來了。歐陽修1068年-1070年在青州為官,來時已經(jīng)61歲,詩詞中多有歸隱之意;蘇軾1074年-1076年在密州為官,雖自言“老夫聊發(fā)少年狂”,但來時只有37歲,方當(dāng)壯盛。這也導(dǎo)致了他們兩人留給濰坊的詩詞,風(fēng)格迥異。雖然文章風(fēng)格不同,但兩人都以造福百姓為己任,政績卓著。
先說歐陽修。他在揚州時只有40歲出頭,但到了青州,多次提到“老病”。那個在洛陽城中細(xì)訪牡丹的青年,在青州已垂垂老矣,當(dāng)他離開青州時,生命已進(jìn)入倒計時,他是1070年離開青州的,1072年就與世長辭。他以老邁病弱之軀,將青州治理得“年豐千里無夜警”。他在青州奉行“寬簡而不擾”的施政方針,對政事刪繁就簡,不折騰,不擾民,不苦口苦臉事無巨細(xì),閑時寄情山水,賦詩寫文。歐陽修是大儒,但他這番操作,竟頗有老子“無為而治”的意思。不由想起了李白的詩句:“阮籍為太守,乘驢上東平。剖竹十日間,一朝風(fēng)化清。”儒道合一,歷來是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精神內(nèi)涵。
歐陽修的《青州書事》中,這樣描述當(dāng)時的升平景象:
年豐千里無夜警,吏退一室焚清香。
青春固非老者事,白日自為閑人長。
祿厚豈惟慚飽食,俸馀仍足買輕裝。
君恩天地不違物,歸去行歌潁水傍。
1069年春,到青州半年,歐陽修到城東護(hù)城河畔游覽水磨亭。當(dāng)時,新荷出水,鷺飛鶯啼,老農(nóng)耕作,久病的詩人被這春意盎然的景象打動,寫下七律《水磨亭子》:
多病山齋厭郁蒸,經(jīng)時久不到東城。
新荷出水雙飛鷺,喬木成陰百囀鶯。
載酒未妨佳客醉,憑軒仍見老農(nóng)耕。
使君自有林泉趣,不用絲篁亂水聲。
歐陽修熱愛生活,關(guān)心農(nóng)事,寄情山水。《水磨亭子》中,有鳥鳴,有泉水,有風(fēng)聲,他說不需要音樂,太亂。與別的詩人相比,歐陽修的詩詞中,較少提及音樂,他寫醉翁亭,寫林泉趣,寫牡丹記,寫得安靜從容,無絲竹亂耳,無潑天繁華。這可能與他的成長經(jīng)歷有關(guān)。《宋史·歐陽修傳》記載:“歐陽修,字永叔,廬陵人。四歲而孤,母鄭,守節(jié)自誓,親誨之學(xué),家貧,至以荻畫地學(xué)書。”一個失去父親的貧困幼童,母親教他讀書,沒有紙筆,就用荻稈在地上寫字。畫荻學(xué)書,成為世代相傳的苦學(xué)典范。他和蘇軾不一樣,蘇軾世家出身,有父親教他文學(xué)書法,有兄弟可以詩酒唱和,過節(jié)給兄弟寫首詞,就成為千古絕唱《水調(diào)歌頭》。歐陽修之父是進(jìn)士出身的小官吏,早逝后未給妻兒留下家產(chǎn),幸虧母親出身于江南望族,文化修養(yǎng)頗高。當(dāng)年那個幼小的孩子,以荻稈在地上寫字,母親在旁邊耐心教著。安靜、內(nèi)斂、耿直、堅強,成為他性格的重要特質(zhì),也體現(xiàn)在了他的詩文中。
歐陽修詩詞中寫得最多的就是山。他在青州也寫山,踏訪過醉翁亭的一代文豪,來到了青州。在《留題南樓二絕》中,他寫道:
偷得青州一歲閑,四時終日面孱顏。
須知我是愛山者,無一詩中不說山。
他在青州的山中流連,甚至將剛學(xué)會的濰坊話寫到了詩中,令人莞爾:
醉翁到處不曾醒,問向青州作么生?
公退留賓夸酒美,睡余欹枕看山橫。
當(dāng)日讀歐陽修,讀到《洛陽牡丹記》,不禁瞠目結(jié)舌,一部植物學(xué)和園藝學(xué)著作,竟比專門的文學(xué)作品還要古雅優(yōu)美。當(dāng)讀到《留題南樓》第二首時,竟笑出了聲。“作么生?”這是歐陽修寫詩,還是山東小哥聊家常?幸好作者開篇言明身份“醉翁”,才不至于讓后世考據(jù)家們起疑。寫這首詩時,歐陽修到青州一年了,精心治理,體察民情,人對于自己辛勞付出的東西,無論是人還是地方,都會越來越有感情。以上這兩首詩顯示,歐陽修有點愛上青州了。他留客品評美酒,看群山連綿,仿佛回到了“環(huán)滁皆山”的醉翁亭。
歐陽修在青州雖然時常生病,但他還是慢慢地喜歡上了這個地方。在《山齋戲書絕句二首》的第一首寫道:
蜜脾未滿蜂采花,麥垅已深鳩喚雨。
正是山齋睡足時,不覺花間日亭午。
蜜蜂營造連片的蜂巢,辛勤采花釀蜜,麥子將熟,斑鳩在鳴叫,預(yù)示著快要下雨了,雨水將對麥田進(jìn)行最后的滋養(yǎng),豐收的季節(jié)馬上就要來了。詩人心情放松,在山齋酣睡,不知不覺的,就到了中午。這情景,有點像諸葛亮的“草堂春睡足,窗外日遲遲”。但諸葛亮的“春睡”,表演的成分居多,歐陽修的“夏睡”,屬于怡然自得,并無雕飾。這一點都不奇怪,想“出山”的人,當(dāng)然要造勢,想退隱的人,關(guān)注的是內(nèi)心,已無造勢的必要。雖然青州大治,但歐陽修已年老體衰,思?xì)w之心日漸急迫。其實他剛來時,就已想離開。從亳州(今安徽省亳州市)到青州赴任途中,他寫下了《曉發(fā)齊州道中二首》:
東州幾日倦征軒,千騎驂驔白草原。
雁入寒云驚曉角,雞鳴蒼海浴朝暾。
國恩未報身先老,客思無憀歲已昏。
誰得平時為郡樂,自憐痟渴馬文園。
歲晚勞征役,三齊舊富閑。
人行桑下路,日上海邊山。
軒冕非吾志,風(fēng)霜犯客顏。
惟應(yīng)思潁夢,先過穆陵關(guān)。
第一首開篇即是“倦”,詩中“東州”即指青州,遠(yuǎn)行的馬車越來越疲憊,路上看到的是“雁入寒云”,自己的感覺是“客思無憀”。這不是對政事的倦怠,而是“國恩未報身先老”的蒼涼。
第二首有些亮色了,詩人看到了富庶安閑的青州,看到了“人行桑下路,日上海邊山”的海岱美景,但景色再美,也擋不住自己的“思潁夢”。十多年前,他與好友在穎州(今安徽阜陽)買了幾畝地,蓋了幾間房,潁州,是他念茲在茲的家園。
來青州那年的深冬,他帶病登上表海亭,感慨系之,寫下一首七律,表達(dá)了希圖歸隱的思緒。在《表海亭》一詩中,思?xì)w的心情已經(jīng)極為迫切:
望海高亭古堞間,獨憑危檻俯人寰。
苦寒冰合分流水,欲雪云垂四面山。
髀肉已消嗟病骨,凍醪猶可慰愁顏。
潁田二頃春蕪沒,安得柴車自駕還。
這里用的是《三國志》中劉備“髀肉復(fù)生”的典,詩人自嘆為老病所困,髀肉已消,求歸心切。剛到青州,登上表海亭,他就表達(dá)了歸去的意思。即使如此,歐陽修仍十分用心治理地方,治理得井井有條,物阜民豐,百姓安居樂業(yè)。
終于要離開了。他在青州主政三年,官聲斐然,但他所余的生命已經(jīng)不多了,他想回家。他是廬陵人(今江西吉安市),但他把歸隱之地選在了潁州。也許,在寫《醉翁亭記》的時候,他就已經(jīng)做好了選擇。他從青州帶走的東西,讓人落淚。他帶走了一方青州出產(chǎn)的青石碑,碑上刻著他為父母寫的祭文《瀧岡阡表》,那是他親手一個字一個字寫在青石上的,延請工匠精心刻制,運回江西永豐他父母的墓地安放。父親走后60年,當(dāng)年4歲的幼童已須發(fā)蒼白,整整一個甲子的思念,全部刻進(jìn)了青石碑。《瀧岡阡表》及其碑刻在中國文學(xué)史、書法史上有著深遠(yuǎn)的影響。歐陽修手書的碑刻保存完好,現(xiàn)存于江西省永豐縣沙溪鎮(zhèn),2006年,瀧岡阡表碑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(hù)單位名錄。
休對故人思故國
且將新火試新茶
歐陽修離開青州四年后,1074年,蘇軾來到了密州。蘇軾的運氣沒有歐陽修那么好,他到密州的第二年春天,密州大旱,蝗蟲成災(zāi)。蘇軾組織百姓滅蝗,帶人到常山祈雨,興修水利,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狀況好轉(zhuǎn),百姓生活也有了起色。這年八月,他命人修葺城北舊臺,并由其弟蘇轍題名“超然”,取《老子》“雖有榮觀,燕處超然”之意。1076年暮春,蘇軾登超然臺,眺望春色煙雨,觸動鄉(xiāng)思,寫下了《望江南·超然臺作》:
春未老,風(fēng)細(xì)柳斜斜。試上超然臺上看,半壕春水一城花。煙雨暗千家。
寒食后,酒醒卻咨嗟。休對故人思故國,且將新火試新茶。詩酒趁年華。
好詩詞大多簡潔明了。這首詞的上半闕,沒有一個典故,沒有一句晦澀難懂,煙雨輕風(fēng),春花細(xì)柳,意境美不勝收。這樣的春光里,還有什么愁緒是不能解的呢?果然,下闕有了小思緒“咨嗟”。詩人可不能任這情緒泛濫,馬上利用時間節(jié)點“寒食”作文章,寒食在清明節(jié)的前一兩天,寒食節(jié)民間禁煙火吃冷食,節(jié)后鉆柳榆取火,所以稱為“新火”。好一個“且將新火試新茶”!所有的憂思一掃而盡,“詩酒趁年華”正好對應(yīng)了開篇的“春未老”,整篇行云流水,一氣呵成。
蘇軾在密州的詩詞,佳作頻頻,如《江城子·密州出獵》《水調(diào)歌頭》等,研究者眾,在此不多列舉。本文重點關(guān)注蘇軾對濰坊風(fēng)土人情、百姓生活、耕田收麥打蟲之類的民生情況描寫,這些是可以當(dāng)作史料來看的。
先說節(jié)日,經(jīng)典描寫如《蝶戀花·密州上元》:
燈火錢塘三五夜,明月如霜,照見人如畫。帳底吹笙香吐麝,更無一點塵隨馬。
寂寞山城人老也,擊鼓吹簫,卻入農(nóng)桑社?;鹄錈粝∷断?,昏昏雪意云垂野。
此詞寫于1075年。說是“密州上元”,卻從錢塘上元寫起。錢塘就是杭州,蘇軾曾在那里過了三個元宵節(jié)。錢塘的元宵節(jié)意象極有代表性,從唐到清,古詩詞里的元宵節(jié)差不多都是這個樣子:燈火、明月、游人、或者還有愛情。但密州的元宵節(jié)完全不同,火冷燈稀,大雪將至,人們擊鼓吹簫,卻不是為節(jié)日添熱鬧,而是在舉行社祭,為了祈求豐年。農(nóng)民祈豐年的場面和簫鼓之聲,讓詩人凜然一驚:寒冷的北方?jīng)]有江南的溫潤繁華,肆虐的旱災(zāi)蟲災(zāi)給農(nóng)民留下濃重的陰影,那就來一場大雪吧,瑞雪兆豐年。如果沒有蘇軾這首詞,誰會把元宵節(jié)與農(nóng)耕聯(lián)系起來?古密州的氣候、地理、風(fēng)俗等特點,在這首詞中得到了多元的展示。
再說自然災(zāi)害,且看《雪后書北臺壁二首》:
黃昏猶作雨纖纖,夜靜無風(fēng)勢轉(zhuǎn)嚴(yán)。
但覺衾裯如潑水,不知庭院已堆鹽。
五更曉色來書幌,半夜寒聲落畫檐。
試掃北臺看馬耳,未隨埋沒有雙尖。
城頭初日始翻鴉,陌上晴泥已沒車。
凍合玉樓寒起粟,光搖銀海眩生花。
遺蝗入地應(yīng)千尺,宿麥連云有幾家。
老病自嗟詩力退,空吟冰柱憶劉叉。
此詩寫于詩人到密州的第一年深冬。自古詠雪詩多如牛毛,但將大雪和蝗蟲聯(lián)系在一起的,少之又少。“遺蝗入地應(yīng)千尺,宿麥連云有幾家”,詩人關(guān)心農(nóng)事、愛惜百姓,從大雪想到蝗蟲滅亡,想到來年豐收,就憑這一句,蘇軾比別的詠雪詩人,就高了不止一個檔次。130多年后,八十多歲的陸游寫了兩首關(guān)于小雪的詩《十二月十日暮小雪即止二首》,詩中有云“換得月明良不惡,未須過計慮蝗蟲”,覺得這場小雪會凍死一些蝗蟲。陸游這詩,很可能是受了蘇軾的影響,比蘇軾這首份量輕了些,但也已經(jīng)難能可貴了。畢竟蘇軾是密州太守,百姓疾苦就在眼前,陸游并未直接面對具體的農(nóng)家農(nóng)事。蘇軾在后來的《寄劉孝叔》一詩中,又提到了“今年雨雪頗應(yīng)時,又報蝗蟲生翅股”,可見蝗蟲之災(zāi),已成為當(dāng)時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的大禍患。
1075年,密州春旱蝗災(zāi),蘇軾想盡各種辦法安排百姓滅蝗,以補貼糧食為獎勵,鼓勵百姓。滅蝗給糧補的措施起了大作用,百姓紛紛“荷鋤散掘”,爭先恐后滅蝗,到處挖坑埋蝗蟲。蘇軾也不閑著,到常山山神廟求雨。求雨的詩句翻譯成白話文,大體意思是這樣:“常山山神,你英雄仗義,快指揮雷公電母下雨吧!你可憐可憐我這個又老又笨的太守吧,我多想給百姓消除苦難啊,可我能力真是不行,山神你老人家顯顯靈吧……”求雨歸來的路上,真的快要下雨了,“山中歸時風(fēng)色變,中路已覺商羊舞”。商羊是一種鳥,古童謠曰“天將大雨,商羊鼓舞”。估計蘇軾看到這鳥兒扭來擺去的,小心臟都要激動得跳出來了呢。然后通宵大雨,蘇軾還得意地炫了新學(xué)的知識“從來蝗旱必相資,此事吾聞老農(nóng)語”。既然蝗旱相依,那么趁著雨后滅蝗??!百姓們不負(fù)期望,縣衙前堆滿了死蝗蟲,百姓領(lǐng)到了用蝗蟲換來的糧食,皆大歡喜。
以上滅蝗祈雨過程,蘇軾詳細(xì)寫在了長詩《次韻章傳道喜雨》中。到了1076年,也就是蘇軾來密州的第三年,蝗蟲終于消停些了,不用那么提心吊膽了。但密州的連年大旱還是讓蘇軾憂心,他獨宿柏仙庵,夜里下起了雪,他聽著雪花打在窗欞上,打在竹葉上,正在盤算大雪對農(nóng)事的好處,突然雪停了,不禁埋怨起來:老天爺,你什么意思啊,下雪多好啊,干嘛晴天了?這千回百轉(zhuǎn)的心思,哪里像個豪放派大詩人。這些心思,記錄在《雪夜獨宿柏仙庵》一詩中:
晚雨纖纖變玉霙,小庵高臥有余清。
夢驚忽有穿窗片,夜靜惟聞瀉竹聲。
稍壓冬溫聊得健,未濡秋旱若為耕。
天公用意真難會,又作春風(fēng)爛漫晴。
密州的蘇軾,離生活很近,整天與蟲子糾纏不休,元宵夜看個燈也沒點浪漫氣息,“尾隨”著農(nóng)民看社祭,下個雪還一腦門子小心思,實在不像“大江東去浪淘盡”,也不像“花褪殘紅青杏小”。但這樣的蘇軾,密州人喜歡。
如果我們細(xì)讀蘇軾的詩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,密州的蘇軾,其實還是那個灑脫豪放的大詩人、大書法家,以上寫的,只是他親民勤政的一面。想看密州的浪漫詩人蘇軾嗎?除了《密州出獵》《水調(diào)歌頭》外,這里隨便放兩首,自己體會:
《和孔密州五絕(其三)東欄梨花》
梨花淡白柳深青,柳絮飛時花滿城。
惆悵東欄一株雪,人生看得幾清明。
《祭常山回小獵》
青蓋前頭點皂旗,黃茅岡下出長圍。
弄風(fēng)驕馬跑空立,趁兔蒼鷹掠地飛。
回望白云生翠巘,歸來紅葉滿征衣。
圣明若用西涼簿,白羽猶能效一揮。
蘇軾從“水光瀲滟晴方好”的杭州來到密州,初寫“休對故人思故國,且將新火試新茶”,還帶著些許自我提醒,但不知不覺地,他對這里的感情越來越濃郁。1076年,他離開密州時,充滿了依依的惜別之情。他寫下了五律《留別雩泉》:
舉酒屬雩泉,白發(fā)日夜新。
何時泉中天,復(fù)照泉上人。
二年飲泉水,魚鳥亦相親。
還將弄泉手,遮日向西秦。
蘇軾是性情中人,他寫“二年飲泉水,魚鳥亦相親”,用語直白,真切感人。他寫“何時泉中天,復(fù)照泉上人”,令人心酸垂淚。這句與“江畔何人初見月,江月何年初照人”,竟有相通的意境。如果從符合“哀而不傷”的儒家美學(xué)原則上來看,古來離別詩,或許蘇軾此篇最為佳。
昔在濰陽三十年
今年七十罷玄談
最后一章,談?wù)勗娙艘酒?。他是一位出家人,詩詞不少,流傳不算廣。他的詩詞,寫“靜”的意境較多,他寫“靜中記得真閑處”“靜掩柴扉不出廬”“雪花輕”“朝朝常見白云飛”“一任年光春復(fù)秋”,詩句寧靜恬淡。美學(xué)家朱光潛說:“詩人是人間孤寂者。”至少在寫詩時,尹志平是孤獨安靜的。
濰坊有條北宮街,現(xiàn)分為北宮東街和北宮西街,街的名字,與金末元初的一位道士尹志平有關(guān)。沒錯,就是金庸小說里的尹志平,小說里把這位潔身自好的道長抹黑得太厲害了,后來拍電視劇時,金庸先生親自和導(dǎo)演說,把那個不檢點的道士改成“甄志丙”。北宮街這個名字,源于歷史上有名的玉清觀,尹志平就是玉清觀的創(chuàng)建者。尹志平去世后50多年,玉清觀擴建為玉清宮。玉清宮地處濰縣城北,在濰縣民間被叫做北宮,與濰縣城里的南宮(也叫天仙宮)南北相望。
尹志平(1169年-1251年),全真教第六代掌教宗師,師從丘處機、馬鈺學(xué)道,曾隨丘處機遠(yuǎn)赴大漠,為成吉思汗講道論教。在歷史上,尹志平是一位道行高深、清心寡欲、受人愛戴的有道之士。全真教聲名大盛之時,四方拜謁者絡(luò)繹不絕,尹志平卻不愿享受盛名,說:“我無功德,敢與享此供奉乎!”
尹志平與濰坊有很深的淵源,曾在此生活過二十多年。他曾住在昌邑的西庵,后來到了濰州,建玉清觀,主持山東東部全真教事務(wù)二十多年,對濰坊有很深的感情。擔(dān)任掌教后,尹志平住在燕京,雖事務(wù)繁忙,但一直懷念在濰坊的時光,想念自己用心創(chuàng)建的玉清觀,其間有回濰坊的機會,請求“往山東葬三師”,但“燕京眾道并士庶皆不許”,未成行。悵然之下,他寫了一首《臨江仙》:
一別濰陽過十載,天涯歷遍西戎。歸來燕國住仙宮。立言明祖教,演法繼師蹤。
天意如何非易測,人情到了難窮。予心本自愛疏慵。卻教居海北,未許過山東。
青壯年時代,他看濰水春光,游濰陽勝景,建玉清觀,聲揚海岱。他對濰州的思念,從未間斷。寫“一別濰陽過十載”的時候,尹志平還不算老邁,他可能以為還能在以后的歲月中回濰州看看。但時光如白駒過隙,轉(zhuǎn)眼已到古稀之年。他知道,他再也回不去了。
他常與身邊人談起濰州,談起他住過的地方,談起他“閑上尋閑”的美好時光。在其作品《葆光集》中,他說:“濰陽住時有清逸庵,數(shù)與閑上尋閑,三十年后領(lǐng)眾興緣,至今七十,卻返本矣。”他因此寫了一首詩:
昔在濰陽三十年,今年七十罷玄談。
靜中記得真閑處,卻似當(dāng)初清逸庵。
古稀之年的尹志平寫詩回憶在濰州的時光,滿篇皆是思念之情,其詩看似淡泊,實則深情如許,對濰州的深深眷戀和永不能見的無奈,集結(jié)在淡淡的詩句中。
于淡泊處寫感悟,是尹志平詩詞的風(fēng)格。他的詩詞直白易懂,多為勸世教化之語。其詩文收錄于《葆光集》,有與道友的研討之作,有勸世詩,也有與慕名而來拜訪者的應(yīng)答之文。以上所引的是兩首與濰坊有關(guān)的詩,作為出家人,其在詩中流露的思念之情真切感人,與其他著名詩人的思念詩,幾可比肩。
尹志平生活的時代,宋詞大家們都已作古,但詞這種文學(xué)形式,還是文人們追捧的對象。尹志平的才情雖不能與宋詞大家比,但看得出來,他寫四季輪回,寫自然風(fēng)光,寫窗外青山,寫猿啼鶴唳……自有一番與眾不同的韻味,不乏佳作。
我們看一下這首《江城子·龍陽觀冬至作》,寫冬至的詩詞,除了杜甫的“天時人事日相催,冬至陽生春又來”,尹志平這首,可排在前幾名,讀來天地皆凈,心境疏朗:
六陰消盡一陽生,暗藏萌,雪花輕。九九嚴(yán)凝,河海結(jié)層冰。二氣周流無所住,陽數(shù)足,化龍升。
歸根復(fù)命性靈明,過天庭,入無形。返復(fù)天機,升降月華清。奪得乾坤真造化,功行滿,赴蓬瀛。
此詩不難懂,不再解讀。值得一提的是,自從蘇軾、辛棄疾那幾篇絕頂段位的《江城子》橫空出世,后人對《江城子》有點望而生畏的感覺,畢竟珠玉在前,怎么寫都覺得不如前人。尹志平是世外之人,不考慮這么多,他寫《江城子》,寫《臨江仙》,寫《西江月》,寫《青玉案》,寫《減字木蘭花》,一篇又一篇,寫得興致盎然,頻有佳作。
看這兩首《西江月》:
《西江月·窗外橫山入畫》
窗外橫山入畫,門前流水堪聽。洞天幽處少人行,不是塵寰路徑。
占得靜中風(fēng)月,卻迥鬧里人情。湛然六識自安寧,一任閑歌閑詠。
《西江月·秋陽觀作》
我愛秋陽地僻,松巖來往人稀。不勞打坐自忘機。兀兀陶陶似醉。
坐上有山有水,心間無是無非。朝朝常見白云飛。可以留連適意。
綠水青山,白云秋陽,是詩中景致,也是詩人真實的生活。詩人恬淡安適的心境,不知羨煞多少滾滾紅塵中的匆匆過客。他寫勸世詩,并無空洞說教,而是談自己的人生感悟,用淺顯易懂的文字,說出他的勸世語。如《戒不足》:
有衣能御寒,有食可充饑。兩事如虧一,使人心意欹。還如衣食足,猶自縱貪癡。忽爾業(yè)盈滿,臨危更怨誰。
再如《臨江仙》:
自對千差無可取,心閑一境堪憑。真常不昧谷神清。群魔從此滅,一點自圓成。
物外清吟唯獨樂,人間寵辱何驚。勸君速悟問前程。要求真實相,休論假聰明。
以上兩首很符合他出家人的身份,勸世之意十分明顯,勸導(dǎo)世人不要“縱貪癡”,不要等到“業(yè)盈滿”“臨危”時才后悔。記得《紅樓夢》第二回中,有個破舊廟宇智通寺,寫著一副對聯(lián)“身后有余忘縮手,眼前無路想回頭”,想來方外之士,勸人之語都差不多。
他也寫自己的修道感悟,寫面對春花秋月的明澈心境。像這首《如夢令》:
春日龍陽春睡,悟得春光真意。紅日正三竿,卻被春風(fēng)驚起。驚起,驚起,萬事一場春寐。
這首就像說話一樣直白。前人的春睡詩,醒來皆慵懶愜意,尹志平是“驚起,驚起,萬事一場春寐”。悟道之人,畢竟不同。
尹志平對于讀者來說,是一位較為陌生的詩人,他的詩詞流傳不廣,也少有人點評注釋??汕傻氖牵脑娒靼滓鬃x,信手拈來,幾乎不用過多解析就能看明白。他是一位勤奮的作者,作品數(shù)量不算少,心有感悟,就用詩詞表達(dá)出來。
這是一種積極的態(tài)度。我們絕大部分人沒有李杜蘇黃的天賦奇才,但至少可以多讀些詩詞。詩文欣賞得多了,面對美景佳境、人生起伏,除了“哇!好棒!給跪了!我太難了!哭暈……”還會有些別樣的表達(dá)。這種別樣的表達(dá),我們稱之為“詩意”。這是長安三萬里的詩意,也是融入我們血脈的文化記憶。
本期參考資料:《中國詩史》《濰上古詩詞》《典論·論文》《三國志·魏書》《新唐書·文藝列傳》《新五代史·南唐世家》《宋史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