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徽因與青州|再經(jīng)古城無限感傷
來源:濰坊晚報 發(fā)布時間:2021-08-18 14:12:11
林徽因
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益都火車站檢票口。
因躲避戰(zhàn)火,林徽因流離失所,在去長沙時,她再次經(jīng)過益都。那短暫的駐留里,考察古城的點點滴滴又涌上心頭。今生還會有機會再去看那些雕像嗎?在戰(zhàn)火紛飛的歲月,她心心念念的還是古代建筑。
戰(zhàn)火中途經(jīng)益都再凝望思緒萬千
林徽因一家1937年離開北平去長沙時,因津浦鐵路戰(zhàn)火紛飛,他們只好乘火車到天津,又從新港搭乘英國商船到煙臺。煙臺也是戰(zhàn)云密布,中日軍隊正在煙臺對峙,箭在弦上,一觸即發(fā)。林徽因、梁思成不敢在這里住宿,即刻乘上去濰縣的汽車,在濰縣住了一夜,第二天一早,又乘上了開往濟南的火車。當時,膠東半島也已滿目瘡痍,火車在膠濟線上行駛,不時有日軍的飛機從上空呼嘯著掠過。每到這時,火車便立刻停下來,拉響警報,男男女女便慌慌地跑下車去。日機飛得很低,幾乎可以看到機身上紅色的“太陽”標記。
火車就這樣走走停停,下午三點鐘才到達濟南。急于南下的他們在濟南滯留了兩天,終于從津浦鐵路濟南站,擠上南下的火車……
火車上人聲鼎沸,嘈雜的車廂無處可逃。那個在文人圈子里談笑風生的林徽因,卻再一次陷入了沉默。這仿佛成了一種習慣,火車上的她總是難掩落寞和憂傷。
火車經(jīng)過益都,讓林徽因回憶起訪問益都縣文廟古建時的那一份喜悅。建筑學家的心思是縝密的,孜孜以求的是數(shù)據(jù)的真。他們相互牽引著爬上了頂板,去找尋大殿的建成年代,那一行至關(guān)重要的字。空隙太小,浮土飛揚起來,手電照射著脊檀,發(fā)現(xiàn)了,看到了,興奮中林徽因大呼小叫起來。文藝家是多思和熱情的,一段鴟吻,一塊山花,一幅磚雕,都可以點燃起他們的喜悅。林徽因席地而坐,不顧塵灰沾染了衣褲,打開了畫板,流利地描摹起來。她要記下這不一樣的建筑之美,也要讓寂靜院落的一切存入記憶。畫筆沙沙響著,她的眼里每一處遺存都是不一樣的。這文廟里,還有幾塊石碑,遺落在一人多深的荒草里。她撥開了草叢,在蚊子的包圍里,取出相機來,拍照,一張,兩張。
而車過益都,那短暫的駐留里,另外一些紛繁的影像在回旋著。駝山上有北周至隋唐時期的佛教摩崖造像群,今生還有機會再去親近體會嗎?戰(zhàn)事趨緊,敦煌的莫高窟似乎成了遠不可及的夢想,難以瞻仰。而云門山隋代的造像,今生也無緣去結(jié)識了嗎?小小的古城,一個禹分九州時的重要存在,一個漢代以來省級的區(qū)劃的中心,一個海岱都會,眼前看到過的已經(jīng)是如此絢麗,那么古城之下還有多少的城墻、遺址、廟宇還在沉睡。
渴望穿梭城鄉(xiāng)再次考察記錄
一個縣城尚且有龐大的古建存量,那么全國有多少驚艷的古建筑還沒有被標記,被保護,還有多少古建筑會逃不掉這戰(zhàn)爭的炮火,煙消玉隕。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身體不好,但這不妨礙他們那一份念想:戰(zhàn)爭快快結(jié)束,他們的身體好起來,夫妻一同再去全國各地區(qū)考察。敦煌還在召喚著梁思成,江南還在等待著林徽因。作為南方人,身在南方許多年,林徽因竟然沒能實地考察過。1934年,30歲的林徽因,才有機會去浙江武義宣平鎮(zhèn)和金華天寧寺做了一番古建筑的考察。林徽因不止一次地設想過,來到蘇州園林的他們,爬上爬下,仔細測繪各個建筑細節(jié)的尺寸,用相機拍下照片,對于一些有特點的局部,畫出素描圖。而后,坐在楓橋邊小憩。一切是那么近,一切又是那么遠。江南,是個夢。
我們不清楚,林徽因在古城逗留期間,有沒有找到詞宗李清照的一些蹤跡。一些遙遠的呼應是否在千年間傳遞。值得感同身受的是,失落會再一次降臨到她的頭上,如同當年南渡之時,李清照在辛苦經(jīng)營收藏的大量字畫、古董最終在戰(zhàn)火中毀于一旦,空留著歸來堂的笑聲還在回蕩,那是夫妻得到一幅名家字畫時的喜悅。林徽因在李莊的時候,天津發(fā)了大水,漲水時,天津英租界里的英資銀行保險庫被淹沒了,里面有林徽因和梁思成存放的圖片資料。這是他們多少年的心血和汗水啊。
民族的遺產(chǎn)是珍貴的,古建筑承托著民族的文化、歷史、民俗,是不說話的史書。它們脆弱易被傷害,卻不可再生。建筑學家常常在尋訪中被失落和遺憾的情緒包圍。林徽因和梁思成走遍城鄉(xiāng),帶著羸弱的軀體,所做的一切,都是為著一份自覺自發(fā)的責任。
1942年,在四川李莊鎮(zhèn),林徽因擔負了《中國建筑史》的全部書稿的校閱和補充,執(zhí)筆完成了第七章,五代、宋、遼、金部分。那是中國建筑豐富大成的極美時代。那時中國令人眼花的皇家宮室、佛寺廟宇、老城民居、塔、橋梁,有了傲然面世的一天。臨安、汴梁的帝都景象,重現(xiàn)了生機,撲面而來。
那是多么深情的熱愛。
標注重要建筑保護民族記憶
解放全中國的命令發(fā)出后,解放軍找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,因為他們對全國的古建筑最為熟悉。梁思成召集了教師和學生,夜以繼日,手工勞動,歷時一個月的時間,就完成了一大本《全國重要文物建筑簡目》。在一幅幅地圖前,梁思成和林徽因鄭重地執(zhí)筆畫圈,他們知道這圈注的分量。一筆下去,就是一處民族的重要建筑遺產(chǎn)。一筆遺漏,就可能會丟失了一塊民族的記憶。他們的眼前,仿佛已經(jīng)硝煙彌漫。
戰(zhàn)火中,首長們一再叮囑,攻城的炮火要嚴格把控。這一處,是古建,要避開!這一處,是文物,要遠離!解放戰(zhàn)爭,涌動著血與火的激情,也點燃著民族自豪的溫情。大炮,是長眼睛的。就算流血犧牲,也不傷及中國瑰寶的一磚一瓦。解放軍有誓言,解放軍也做到了。讓完整美好的中國,回到人民的手中。
◎相關(guān)鏈接
《中國建筑史》
《中國建筑史》是建筑學科的開山之作,作者是梁思成。全書共八章。第一章緒言,首對中國建筑的特征、建筑史的分期作了宏觀概括,次以簡要筆墨,介紹了《營造法式》與《清工部工程則例》。第二至第八章分述從上古至清末民初各時代,大多先從文獻理出建筑活動之大略,次述實物遺存,再具體分析各代特征。
這本書的最大功績在于第一次把中國建筑史學納入了系統(tǒng)科學研究的領域,以歷史文獻與實例調(diào)查相結(jié)合的方法,揭示了中國古代建筑的設計規(guī)律、技術(shù)要點,總結(jié)出中國建筑的成就和各時代的主要特征,使中國建筑史從蒙昧走向科學,形成為一門獨立學科,向世人展現(xiàn)了一片嶄新的學術(shù)天地。
中國建筑是世界上唯一以木結(jié)構(gòu)為主的建筑體系,與磚石結(jié)構(gòu)相比,終因其不易保存而留存甚少,千年以上的更是屈指可數(shù)。所以要想了解中國建筑數(shù)千年發(fā)展演變之軌跡,文獻便成為必不可少的資料。但古來正史,記建筑典章制度者多,具體而切實者少;詞賦詩文又多務為大言,鋪陳華麗,而疏于實指;兩部古代建筑官書和諸多民間術(shù)書,又多專注于技術(shù)做法。又且時過境遷,多數(shù)古代建筑術(shù)語,在昔往往耳熟能詳,至今卻恍如天書。所以,文獻雖浩如煙海,能夠直接應用于總結(jié)歷史規(guī)律者卻十分希有,由此亦可見徵引之困難?!吨袊ㄖ贰凤@示了梁思成在文獻應用上的深厚功力,除徵引浩博外,凡所徵選,皆屬精當,文字卻十分精煉深永。
責任編輯:李倩